浅谈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研题策略-中国移动139.doc

浅谈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研题策略-中国移动139.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研题策略-中国移动139.doc

例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研题策略 王爱艳 【摘要】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越来越趋于考查能力,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跳出题海战术,提高复习效率,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究试题,发挥习题的最大功能。本文试从命题角度,识题角度,析题角度,解题角度四个角度阐述算法与程序设计试题的研究策略,有效整合习题,从而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关键词】 研题策略、习题整合、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一题多问、一题多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凸出,我省从2008年起也已将信息技术纳为高考科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在高考中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信息技术高考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上不和谐;我省学生一般在高一学习信息技术,到高三参加技术三项考试,相隔一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遗忘率高,知识储备已很少。二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市面上也有很多试题,但良莠不齐,有价值的习题资源相对匮乏。三是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一道题目经过教师的详细分析,学生表示都听懂了。但下次遇到相同或稍经修改的同类型题目,学生又晕头晕脑不会做了。学生不会做怎么办?教师只能重复讲解。但高考复习时间有限,重复讲解费时费力,搞题海战术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有限的试题资源下,如何有效整合习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命题角度,识题角度,析题角度,解题角度四个角度阐述算法与程序设计试题的研题策略,有效整合习题,从而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一、在命题上,追求“一题多变”,挖掘习题涵量,提升学生的变通思维。 一题多变是指充分发挥例题的可变性,通过题型的变化和问题的改换,使知识向横向和纵向延伸。这对于防止学生思维的呆板,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都是极其有益的。 现在以2010年9月高考的最后一题为例来说明。题目如下图1所示(本题流程图见图2) 乔装打扮,改变题型。 先来分析原命题的考核意图和考核目标:第1个空主要考核对分查找的基本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考核要求;第2个空属稍难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考核学生要做到灵活、合理地使用对分查找。题型上,第一小题是填空题,第二小题为改错题。 改错题型的优点是学生在改错过程中会去思考:加框处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如何改?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的思维会向纵向延伸。缺点是改错题已明确告诉学生加框处有错,相对来说难度稍低,而高考试题难度在逐年提高,习题类型也趋于多样化,所以可以尝试变换题型,改成填空题。因为学生在做填空时一般会经历分析、筛选、判定、验证等一系列重塑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训练了学生解各种题型的综合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添枝加叶,增加新的考核点。 本题是对分查找的一个应用。但此题与以往对分查找类题目的不同在于:以往的对分查找题目通常是在一个数组中找一个特定的数,但此题却是在一个数组中找另一个数组的各个元素。查找过程中也采用了双重循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对分查找,笔者尝试在此题中增加新的考核点: a(m)=b(i),整合后的题目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i As Integer, bot As Integer, top As Integer, m As Integer For i = 1 To __①_______ bot = 1 top = 300 Do While bot=top m = Fix((bot + top) / 2) If____②___________Then List3.AddItem a(m) Exit Do ElseIf a(m)b(i)Then ③ Else bot = m + 1 End If Loop Next i End Sub ①③两空是改变题型后的结果,下面从作用、难度两个方面说明第②空的整合理由:1、这个空考查学生对对分查找的理解,这里的查找键并不是以惯用的key来表示,而是以数组元素的形式出现。而且a,b两个数组中哪个数组是作为被查找的范围,哪个数组元素作为查找键也需要学生联系上下代码和题目文字表述才能区分出来。2、该空预设为难题,但由于学生在完成此空时可以联系上下代码和借鉴流程图,从而降低了难度,平衡了整道题目的难度系数。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对对分查找实现了由原来的浅层次认识到现在的深层次理解的转变。 上机实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