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点7.docVIP

第七课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点7.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课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点7

第七课时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点7) 基础网络 经济:畜牧为主,也从事农业。铁器深入各个领域。 政权: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①汉武帝反击,重创匈奴,匈奴被迫迁徒漠北。 ②后来,匈奴内部混乱。 ③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汉初“和亲”: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大战: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西部。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呼韩邪降汉,其他各部游牧漠北,或西迁。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和睦相处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 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②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瓦解。 目的:武帝为反击匈奴,两次派张赛出使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 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联系加强。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西南夷: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武帝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 百越: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越。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人员任来: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文化交流:辰韩“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被人称为”秦韩”。 贸易往来:檀弓、果子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至朝鲜。 ①人员往来:武帝时,有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经”。 ②贸易往来: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越南:象牙、犀牛、珍珠输入中国,中国铁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①路线: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②意义: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①路线: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加强了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安息:西亚大国,利用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往,通过水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 ①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隔。 ②人员往来: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汉书》中有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③贸易往来:大秦间接地从海上同中国展开丝绸贸易。 重点、难点、考点问题 1、对我国历史上和亲的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完全否定。和亲从根本上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历史上和亲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 河西走廊 新疆 安息 西亚 大秦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 印支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3、张骞①张骞通西域,不仅获得了大量过去闻所未闻的资料,而且也传播了西汉的声威。②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西域的道路,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③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更频繁,规模与范围更大。使臣、商队、宗教僧侣的往来,使当时世界几大文明汇聚,西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④张骞通西域以后,天山南北与内地首次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

文档评论(0)

chenchen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