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瓯绣的困境与出路
探究瓯绣的困境与出路
刺绣又名“针绣”“扎花”,在古代被称为“黹”。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周王的冕服中有“衣”,据郑玄注即黹衣,就是刺绣的服饰。据《尚书》记载,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到了周代,亦有“绣绩共职”的记载,凡绣都须画了再刺之。
《绣谱》是我国刺绣史上的第一部专著,由清道光元年(1821 年)的女刺绣工艺家丁佩撰写。1919 年由沈寿口述、张誊整理的《雪宦绣谱》,是我国历史上阐述刺绣艺术实践的另一部重要专著。以上专著侧重于刺绣针法技术上的研究,同类别的还有1930 年朱启钤的《丝绣笔记》、1941年张华璂与许频韵合著的《刺绣术》、1957 朱凤编著的《中国刺绣技法研究》等。20 世纪80 年代后,出现了大量较多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和地方民间刺绣艺术的著作,其中,以台湾的金韺兰、刘良佑1995 年所撰写的《中国传统刺绣针法之研究》较具代表性。
刺绣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长期男耕女织分工下出现的手工艺文化。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刺绣产品生产,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苏州的苏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湖南的湘绣、河南的卞绣、山东的鲁绣、湖北的汉绣,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刺绣,如苗绣、侗绣、瑶绣、土家绣等。其中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秀。而原产于温州瓯江两岸的瓯绣位次排列仅次于四大名绣,被称为中国“中国五大名绣”之一。道光末期(1853 年),温州就开始有专业绣铺。传统瓯绣由于具有构图精巧、色彩绚丽、运针灵活善变、排线平齐匀薄、针法严谨、绣理分明等特点,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宝贵遗产。但由于种种原因,瓯绣面临着人散艺绝的危机。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属性。罗正副(2008 年)指出,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使之有效地得到保存、延续、继承,并传之久远,惠泽后代。李雪则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应建立在相信文化内在选择机制的前提下适当引导,这样才能给文化最大的发展空间。李于昆(2005 年)对文化传承的多种途径进行了研究。郑一民(2008 年)、王大为(2007年)、伍振(2008 年)、刘锡诚(2006 年)、马岩芳(2009 年)、祁庆富(2006 年)等探讨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价值与保护策略。刘海燕(2013 年)提出“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会市为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宣传;通过信息咨询、发送资料、举办展览、专题展演、进行座谈等形式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对策措施。陈中权(2012 年)认为“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和产业化”是“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非物质文化保护对策。
陈明艳(2009 年)等探究了通过把瓯绣艺术融入现代高档服饰,提升瓯绣商用价值,促进温州瓯绣产业化发展的策略。对于瓯绣的传承和保护,王小明、杨军明(2012 年)指出:“瓯绣一直就有产业化的传统。但近年来生产规模缩小,产品良莠不齐,市场萎缩。瓯绣从业人员收入微薄,人才传承出现断层,处境艰难。”尽管当地政府和传承人尝试了多种拯救途径,但收效甚微。关于刺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很多,值得本研究参阅和借鉴。在众多文献中,关于刺绣或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也有很多文献提出了从政府、市场化角度实施保护的策略,但这些建议多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而探讨通过机制设计原理,充分利用机制要素的“激励相容”原则,通过机制要素之间的博弈及力量均衡,实施开发设计自动力可持续发展保护机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还较少见。
一、瓯绣保护、传承及发展现状调查
为全面了解瓯绣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传承危机,本文作者于2012 年6 月28 日至2012 年7月8 日期间组织学生对普通公众进行了走访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收集有效调查问卷样本293 份,本文作者并且组织学生对温州瓯绣研究所所长、原温州瓯绣厂厂长、瓯绣专卖店经营者、瓯绣大师、瓯绣传承人等人次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笔录近20 万字,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公众认知度低,保护前景不容乐观
公众对瓯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低(34%),由于调查是在瓯绣发源地--温州进行,这个调查结论说明问题实际上更加严重。公众对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是保护和开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缺少公众认知的瓯绣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前景都不容乐观。
2.瓯绣定位空间狭小,市场规模受限
瓯绣在传统发展中,产品用途主要定位在服饰用品、馈赠礼品和家庭普通装饰用品等较狭小领域。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审美观念、消费理念的改变,瓯绣用于服饰用品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购买用途则主要集中在了馈赠礼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