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画境意蕴与儒家学说的契合
探究画境意蕴与儒家学说的契合
画境是具有生命力的美术范畴,由唐代以来至今逐渐成熟、拓展,其基于儒道禅等多维思想的融汇; 基于心物的贯通和知行的统合; 基于画论、画理、画语的绝妙诠释; 基于变幻不已的视觉图式的涌现,延绵不已、各会其时地体现出华夏文明的高度、深度、阔度。对于画境范畴的生成和发展,儒家学说不但成为重要的一个源泉,而且从未止于静止僵化的层面,通过实践者的汲取,总是为艺术的新变提供着精神支撑。无论是秦汉之前的《论语》、《易传》、《孟子》还是后来的宋明理学、心学,乃至当今的新儒家的诸多思想,持续不断地与画境意蕴相契合,这无疑是世所公认的事实。
画境意蕴与儒家学说的一个契合之处就在于两者都凸显出重“生”的特质。古往今来,画境包含着一个个从潜在到实存的创生过程,由体验的萌生到形态的显现,再至意蕴的散发,表现为画家们着意展开的创化,来播撒诚心美意。其实,画境所需的文化底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积聚形成。特别集中地体现儒家思想的《易传》就表明了万物衍生、大化流衍的生命观念,阐述了“不息生生”的连续性和未济性。《系辞上》: “生生之谓易。” “日新之谓盛德。”《系辞下》: “天地之大德曰生。” 从《易传》字里行间可见: “生”即事物自无出有,亦是创化、创生、创造的意思。“生生”既作为不断“日新”的过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又被引申出了“以生为道”的“大德”品质,颇具人文属性。不言而喻,重“生”的学说为画境的萌生起到了播种、灌溉的作用。
“生”在中国绘画中是极其重要而又非常丰富的观念。“生成”、“生意”、“生机”、“生姿”、“生气”等概念以及“气韵生动”、“意造境生”等命题,反复出现于各个时代的画论和画史里,难以回避,余波未泯。正因为上述命题基于自然、人生与艺术的联动,说明生成乃是画境的本相。
画家们普遍强调了参照造化、把握生机的关键作用。在北宋徽宗时期任职画院的韩拙著有《山水纯全集》,书中指出绘画“本乎自然气韵,必全其生意,得于此者备矣,失于此者病矣。” 明代徐渭也认为: “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清代张式心中的“书画之理”和“化机”并不隔膜,互相通贯一致。“要之书画之理,元元妙妙,纯是化机。从一笔贯到千笔万笔,无非相生相让,活现出一个特地境界来。”
尽管与自然伟力相比,人文显得微乎其微,但作为天地的观察者、欣赏者以及文化的创造者,尤其在古人敬天事天的前提下,文化与自然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力求通过“相生相让”的共振过程,将画境提升到至高的“特地”水平者大有人在,与此同时画境类型和图式多姿多彩,可以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那样,用笃实透出了刚健; 可以如文同的《墨竹图》那般,用恣意彰显出了风骨,立足于每个人的景、情、时,每一幅画作的生成朝向“日新”,尺幅间舒卷白云,弥漫轻雾,飘洒馨香,放射辉光。无疑,“特地境界”不能缺少“生”的超拔与圆融。
在《周易》六十四卦里,最后一卦称为“未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喻指宇宙的无际无边,生成衍化的永不停歇。时间的流转就像由少汇多的泉流,汇成了奔涌不息的大河那样,带来了天地生命的持续律动。引申至绘画,绵延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属性。画境可谓时间的纽带,在每个当下系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成之链,凝结着世界的生命动力,凝结着深情的瞩望与关怀。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创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际遇和感受,必然不会以雷同的绘画风格和视觉形式示人,这亦是实践行为的“未济”天性所导致的。其次,儒家的“比德”思想深远而又持续,对画境范畴的生成和衍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的突出特征,即是结合“六艺”的推行实施,表现出以教化为本的指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表露出孔子持之以恒地对高格的追觅,他还以水、山比喻人格,“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孟子也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标明了他把人生格调与自然物象进行比类的意向,透露出“比德”的抒情意涵。
承接先哲的意绪,荆浩、郭熙皆意识到“比德”是一条通向画境的开阔道路,或谓之: “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匪青匪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 或谓之:“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以松树的形状比喻君子的风范,以四时之山比类情致的变化,荆浩、郭熙提醒人们注意,山景、树态与人情彼此涵摄,关联,对应,成全,能够引发画家想象的神游,有助于绘出个人画作的极致面貌。
苏轼、沈周将自己的感受寄寓于枯木,移情于芭蕉,主张托物起兴,借自家笔墨比拟,把情趣投射在各种事物上。基于此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