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传统文化诗性思维下的王家卫电影.docVIP

简析传统文化诗性思维下的王家卫电影.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传统文化诗性思维下的王家卫电影

简析传统文化诗性思维下的王家卫电影   如何高质量完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影片《东邪西毒》问世,自1992年起,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拍摄过程中,王家卫这位另类天才导演,将这部脱胎于金庸故事的影片,以古龙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大胆颠覆了传统武侠电影的格局,《东邪西毒》这部最不像武侠电影的“另类”武侠电影,以其磅礴的史诗气魄,成为香港艺术电影史上的大型制作之一,开创了香港武侠电影的新境界。2008年,《东邪西毒》终极版(Ashes of Time)在戛纳影展上映,终极版无论在画面、时长、配乐、对白和镜头等方面,都与初版有所不同,“画面更加艳丽,再加上马友友的重新配乐,音效更加出色。尤其重要的是,影片调整了部分场景的先后顺序,张曼玉、刘嘉玲和林青霞的出场顺序有所改变,加上了极具传统色彩的区分一年四季的节气的文字注解,这就一扫之前影片过于‘神叨’的结构主义叙事色彩,使得情节线索更加明晰。”①   无论是初版还是终极版,对于普通观众和评论界来说,都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争议的焦点在于其“另类”,即对传统武侠电影的颠覆上。在传统武侠电影中,“武”的分量很重,也就是作为商业电影主要卖点的动作打斗是重头戏;另外,传统武侠电影传递出对正义与邪恶之争的鲜明态度,然而这些元素在《东邪西毒》中,都被处理得相当模糊,“武”与“侠”退后为电影的背景,虽然从形式上,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武侠片,沙漠、剑客、服装都展示着动人的武侠江湖色彩,但是在内容上却是现代的,王家卫不留余力地表达一种现代化的情绪:一个疏离与冷清的现实社会。每一个人都是疏离的,没有归属感,不会靠近。就像影片中欧阳峰所说的:“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绝别人。”王家卫通过欧阳峰之口所要表达的那个现代的创作母题---拒绝与被拒绝。   在“另类”之争尘埃落定之后,或者可以说,在“另类”风格已经得到观众认可,尤其是专业评论者的赞誉之后,研究的视角开始深入到影片细部,如音乐、色彩、光影、构图、叙述方式、后现代意蕴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的剖析。但检索这些研究成果后发现,评论的重点几乎都集中在以电影符号学和后现代文化等外来的理论作为切入点的普遍研究现状。自然,电影是舶来品,中国电影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依靠不断吸取西方电影艺术的经验和电影理论成果,逐渐走向世界;加之王家卫的电影是因为其世界性先被西方认可,进而被本土接纳这一不争的事实,从电影符号学和西方后现代理论等方面来解读王家卫的电影,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这种做法其实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王家卫电影的东方美学资源。王家卫身处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香港商业文化背景之下,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王家卫电影常常以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面孔出现,但同时,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王家卫电影中那种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诗性思维的底蕴。本文拟以《东邪西毒》终极版为研究对象,从影片对中国传统诗学“赋比兴”的继承与运用上,探讨王家卫电影的东方美学元素。   “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中国有几千年悠久的诗歌传统,诗不但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极为尊崇的地位,而且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视觉艺术中的国画,与诗歌实在就是浑然一体的,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电影作为另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同样可以用诗歌理论中的各种手法、技巧、意境来加以阐释。最早提正式出用诗歌的“赋比兴”手法去研究电影的恐怕是刘成汉先生,早在1980年8月,刘成汉就在香港《电影双周刊》上发表《电影理论赋比兴》,首提“电影赋比兴”理论,他有感于中国电影理论对西方话语依赖的现实,强调建构中国自己的电影批评理论的必要性:“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中国影评人联合起来共同开创一套自己的电影批评及研究理论,这牵扯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当然不是容易的事。不过,其实中国有历史远比别人长久而又极为丰富的文艺批评理论。我们大可以回顾去发掘。”②同年11月,瑚琏在该刊发表了《电影的赋比兴美学刍议》;1981年1月北京出版的《电影艺术》上刊登了徐昌霖、李长弓和吴天忍合撰的《电影的蒙太奇与诗的赋、比、兴》,他们共同探讨和丰富了电影赋比兴理论,也带动了一批有志于建构中国本土电影批评理论的批评者们。2006年,重庆大学梁倩的硕士论文主要从王家卫电影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和中国一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的契合,以及其本质是东方美学传统的电影叙述方式等方面,去解析王家卫电影成功的原因,她主要是从宏观的层面将王家卫电影置于东方美学体系下去研究。而本文所取的是更为具体的微观层面,来对王家卫某一部电影(《东邪西毒》)的解读,也算是对刘成汉先生倡导的电影赋比兴理论的一个迟来的回应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