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历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守望国外教育信息研究(上).doc
亲历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守望国外教育信息研究(上)
人物简介:黄仕琦,1923年11月26日出生于广东开平(今为隶属江门市的一个县级市)。1943年5月在沦陷区的北大工学院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从小学二年级到中学毕业(1930-1941年),他先后就读于北京师大附小和附中。良好的英文基础得益于中学时代的刻苦学习,也正是这段学习经历使他在1941年秋考入原燕京大学时得以免修大一英语。1952年春,经北大工学院组织推荐,外交部口试选拔通过后,他赴朝鲜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从事翻译工作,在沈建图(1915-1955年)同志领导的新闻处的《参考消息》编辑组负责中文版的审定。1952年12月回国后成为新成立的高教部工业司的干部,任土建科副科长。1953年8月再次赴朝,担任停战协定生效(1953年7月27日)后成立的第10联合观察小组的中国和朝鲜一方的英语译员。1954年3月回国后先后在工业教育司、研究室、科技局、情报资料室等单位任职。1956年4-10月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领导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相关工作,担任高教部驻西苑大旅社(西郊宾馆前身)的联络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英语专长和宽阔视野使他在促进中外教育科学文化交流、教育和科技政策的研究、外国教科文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比较教育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贡献。通过参加国内外的有关学术会议,他结识了众多的中外学者。他曾担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中国情报学会、中国科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理事。
一、求学经历
小学二年级时,我从私立北方小学转学到位于北平南新华街,在北师大老校舍对面的师大附小、师大附中读书,直到1941年夏中学毕业。师大附小、附中的师资水平很高,是没有疑义的。但也必须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主持校务的领导人(主任)的素养、风格不同,不同时期的办学水平还是有差异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师大附中的黄金时代当属林砺儒(1889-1977年)任主任时,他在1922-1930年主持校政。林主任主持制定的《北师大附中学则》的第二条列举了学校的七项宗旨:身体健康、基本知能、高尚品格、合格公民列在前四项,第五项才是预备升学,善于利用余暇和实验教学新法被列为最后两项。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行的学制,史称“壬戌学制”,其特点是小学由过去的8年缩短为6年,中学分初、高中两阶段各3年,俗称“6-3-3”学制。学生高中毕业可升入大学。旧制中学,英文译为middle school即源于此。当今的高中译为英语,宜选用英式英语upper secondary school或美式英语的(senior)high school。林主任是在师大附中推行新学制的倡导者。从全国情况看,向新学制的完全过渡用了10年之久。对我国导弹研制、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钱学森院士(1911-2009年)在他的回忆录中对附中的学风、校风、良师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亲笔写的一段文字中,列举了17位对他一生有深刻影响的人,除双亲和国家党政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3人外,中外各级学校教师、教授共12人,师大附小教师1人,师大附中教师7人,除林主任外,大学教师仅列举清华大学1人,上海交大2人,美国大学教授仅提冯?卡门1人。1955年10月回到北京后,他就立即访问母校师大附中。在回忆文字中,他特别指出,学生们对考试大都不搞临阵磨枪,而是凭真本事应试,能考85分就很好。对比之下,他批评了大学母校上海交大过分追求分数的做法。我还得承认,我在班上不属于最优秀者,大体上位于全体学生前1/5的末位。1935年年末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对我也有深刻的影响。1936年5月,我在师大附中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初一、初二年级热衷于革命活动,学业不免有些荒疏。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我的大姐黄文秀(党内用名周英,1913-2003年)在北平做了一段地下工作之后,去了天津,后来又转到平西、平北根据地。二姐黄文华(党内用名黄惟,1916-2004年)在1938年春由上海经温州、西安等地去了延安。我的年龄还小,就留在沦陷区读书。1941年夏,我中学毕业时报考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工商学院三校,且均被录取。最后,我选择了美国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在燕大仅仅上了三个月,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美国迅速对日宣战。日本军人也迅速占领了燕大校园。次日上午,所有学生在日本军人监视下离开校园。1942年2月,我转入敌伪时期办的北京大学工学院;1943年5月,在土木系一年级第二学期参加了地下党。
对于短暂的燕京大学求学经历,我有相对美好的回忆。燕大遵循美国一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