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史课堂教学里的“他”.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制度史课堂教学里的“他”.doc

制度史课堂教学里的“他”   [关键词]制度史,历史中的人,1787年宪法,历史叙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21-06   历史课堂教学里有“你”“我”“他”。“你”是学生,“我”是老师,“他”是历史中的人。“你”面向未来的生活,“他”回向过去的人类社会,而“我”的事业是把“他”引见给“你”,并引导“你”去理解“他”,期许“你”多一些幸福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课堂教学里,我们有没有把“他”作为有生命的人对待?这是问题。如果没有,即使“他”在场也是缺席。笔者以为有三种缺席情况亟须改变:第一种情况在制度史教学中较为普遍――“他”没来。我们只见制度却不见制度设计者,也不见制度中的人们。第二种情况多出现于思想史教学――“他”来了。我们却不见“他”的生活和心思。第三种情况常发生在人物史教学中――“他”来了。我们却只见被后人解读堆砌出来的“他”。   本文针对第一种情况,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为案例,说一些自己的陋思。   笔者听过的这节课中,比较常见的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简析邦联制的危机,说明当时美国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第二步,解读宪法文本说明权力制衡。这是教学重点。老师用力最多,学生用时最长。老师一般会从宪法中摘选“国会”“总统”“最高法院”方面的条文,学生解读宪法条文,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宪法平衡了诸多利益关系,认识美国的三权分立。第三步,师生根据教材内容说明宪法的意义。多年来习惯了这样的教学,似乎也没发现多少问题。后来,在笔者组织的一次课后小调查中,很多学生提出了几乎同样的问题:“他们如何分权?”“他们为什么这样分权?”   学生的疑问刺激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学重心在分权的结果,学生感兴趣的是分权的过程。学生提问中的“他们”是指参加制宪会议的代表,也就是制度史中的“他”。教学中,由于“他”的缺席,“你”和“我”都只能闻其声,不见“他”人。   一、“他”是谁?   制度史中的“他”包括很多人,不同角度不同分类。从人在制度中的作用角度,笔者姑且把“他”分为两种人。   首先是设计制度的“他”,有个体也有群体。“他”是复杂的、多面的。就制度史而言,“身份”“观念”“言行”是理解“他”的三个重要方面。“身份”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政治经历、经济地位等,“观念”主要包括思想主张、利益诉求等,“言行”主要指“他”在设计制度过程中的言论与行动。   “他”集中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传统,以及“他”自己的思想、个性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通过“他”的言行对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理解美国为什么有这样一部宪法,认识这群制宪者是要紧的。   其次是生活在制度中的“他”。这些“他”数量众多,利益群体多样,关系错综复杂。他们对制度或赞同或反对都会影响制度的进程。他们在制度中生活的幸福与否,是衡量制度优劣长短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1787年宪法从制定到实施的历史中,这些“他”出现在宪法公布后的全国性辩论中,出现在宪法实施初期的社会生活中。认识这些“他”有助于我们比较完整地理解这部宪法的诞生。   一种社会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上述两种人有关联,他们之间的利益博弈会深刻影响制度的演进。不同社会、不同时代里,关联方式各有特点、博弈程度各有深浅。   二、“他”为什么缺席?   “他”缺席的原因不少。从教学角度看,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四个原因。原因之一,我们缺乏“他”的知识积累和历史认识。因为我们忽视了“他”,所以“他”没有来。原因之二,“必然性”僵化了我们的教学。我们把“必然性”当作分析历史的“万能工具”,容易造成学生的刚性认识,如“因为这样的时代,所以就有这样的制度”,“因为这样的制度,社会就发展了”等。这样的教学屏蔽了生动的历史,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原因之三,教材里缺少“他”的身影。现行教材对制宪人、生活在制度中的人缺乏介绍。“他”缺席的教材让我们想不起“他”。原因之四,考试评价中大都不从制度中“人”与制度之间关联的角度考查。考试中“他”经常不在,我们也容易断了想起“他”的线索。   就上述原因而言,我们是可以做些事情让“他”不缺席的。   三、为什么把“他”请进课堂教学?   首先因为学生有疑问,老师有困惑。制度史教学中,学生不明白制度怎么来的,老师则普遍认为制度内容的解读枯燥乏味,不容易亲近学生。因此,我们把“他”请进来,让学生和“他”面对面,见其人、听其言、察其思、观其行。也许,学生会生发一些具体的历史想象,增添一些对制度的理解。   其次因为制度的特质。制度由人设计,制度为人制定。制度因人兴衰,这是制度的特质之一。因此,制度史教学中,我们如果撇开了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