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大素质教育通选课“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构架与教学体会.doc
北大素质教育通选课“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构架与教学体会
20世纪90年代,因为工作关系,我有幸能够了解北大许多前辈、同仁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并从中受到许多教益。比如,季羡林、侯仁之、袁行霈、吴小如、朱伯??、姜伯驹、王义遒、叶朗、张顺燕、刘式达、张昀、严宝瑜、赵凯华、武际可、王大钧等先生多年为全校各系学生开设的融会了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有卓识远见的大课或专题讲座,其丰富多样、创意多端、生动精彩,至今忆记弥深。因此为了完成教学研究课题的计划(参看《地球科学教育改革研究报告》lt;1995gt;,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又在教务处领导提出希望我开设一门新的通选课的时候,我就抱着学习前辈、缘此实践的想法欣然从命了。
“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于1999年第一次开课,2000年,该课被列入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在这门课的几个轮回的教学过程中,我亲身感受颇多。尤其是它被列入素质教育通选课,更加使我感到上好这一类课的重要。但随之而来的是遇到了更多的困难,有些是管理方面的,也有些是认识方面的。
我对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之感悟是:境界高了,起点高了,层次高了,要求都高了。
(1)通选课提出了启发(思想――思考――思辩)、养成(自我建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构架思路,这是在我们办学的整体观念上的大提高――境界高了。国外一些综合大学提倡的General education,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2)通选课提出了“启发思想,掌握方法”,“非灌输知识的细节”,这对于本科教育的专业切分过细,以至于受教育者,可能还有教育者的眼界狭小近视、睹物无神,是一个明确的拨正――起点高了。
(3)通选课提出了它是政治、外语、体育等必修课之外的“另一套课程体系”,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从中修满16学分。这显然提高了通选课的地位――层次高了。
(4)通选课提出了8个“有利于”的遴选标准,尽管还有可斟酌之处,但是它对于不少任课教员(50―60年代曾经受过严格的专业教育),显然是一个全新的促动,要尽快地更新观念、增补新知;而对于目前大多数应试夺分而来的中学生,也急需一个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的转变――要求高了。
对于“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近十余年的授课,虽然我自己觉得还是下了一些功夫,但更多的是在课程进行师生互动的全程中,我本人自此也得道深远,获益匪浅。逐一汇报如下。
一、开课缘起
(1)地球科学已将成为本世纪协同生命科学的重大学科。“显生宙”(距今6亿年以来以至更久远一些时间(目前已知可达13亿―15亿年)的地球-生物发展史证明:生物,甚或微生物的演化、灭绝都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影响或制约着生物的生存,而生物也孕生着环境;今后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将能更多地揭示这样的规律。
(2)地球科学是涵盖最广、联系沟通最多的大科学。这些都是别具特色的。它涵盖有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科学史证实,地球科学同生物学是密不可分。同时,地球作为天体的一员,也同天文学休戚相关。当前由地球科学派生的各级学科已达110多个科类。
地球科学是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并重的(如地质学-勘探地质学),更需着重指出的是,它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关系,地理科学自不必说,其他如经济学(地质矿产资源,能源补给,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学与伦理学(地质灾害学,环境政策学等),历史学(人类学等),哲学(地学哲学)。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因此,它就必然包括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阶级”必须对地球环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环境意识”及“全球意识”应成为全体国民所必有的一种素质。这绝对不单单是地学工作者和地学教育的事,从整体考虑,是整个知识界的大事,是全民和国家的大事。
二、开课设想与课程要点
本课力图将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与思辨分析方法同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考、理念结合起来的一门新课。本课力求使学生通过听课――阅读――参观――思考――撰文――讨论――考察――交流――记述等教学手段,共同创造一种活跃宽泛、交叉综合、独立思考的教学氛围,从而做到学用互动――交流切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希望本课能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本专业的学习建立未来新时代的地球观,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讲授重点:(1)地球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程――近观远瞻;(2)大地球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科学体系;(3)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全面思考。
课程系列专题及授课纲要(根据每届参课学生情况有所调整):
系列专题:(1)疲惫的地球(危机和新课题);(2)活动的地球(作用和新观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