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宋之际题名记、诗文总集与方志转型关系.docVIP

简述唐宋之际题名记、诗文总集与方志转型关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唐宋之际题名记、诗文总集与方志转型关系

简述唐宋之际题名记、诗文总集与方志转型关系   唐宋之际,出现了记一地官员与进士名氏的题名记(碑)和总一地诗文之文学总集,这些地方性文献最终都被纳入方志,组成方志名宦志、选举志、艺文志之核心内容,并促使方志完成转型。因此,探讨题名记、诗文总集与方志转型之关系显得很有必要,然目前学界一直未有专门研究,故笔者不揣冒昧,略作考述,不确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一、地方官员题名记与方志   官员题名记前身乃各地官署“壁记”。古人好于石壁墙面题写诗文,此习由来已久,其中有作于官署屋壁以记事的,多为现任官员自撰或请人代撰,时人称为“壁记”。官署壁记之始已难查考,不过唐代已然有之,最先出现于中央台省百司,后流行于郡邑,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壁记”条云:“然则壁记之由,当是国朝以来始自台省,遂流郡邑耳。”目前所知最早的官署壁记撰于玄宗天宝年间,台省有李华《著作郎壁记》与《御史大夫壁记》,时间分别在天宝七年(748)、十四年;郡邑则有李华《河南府参军壁记》(天宝九年)、陈章甫《亳州纠曹厅壁记》(天宝九年)等数篇。天宝以后直至唐末,我们能知道的壁记约80余篇,其中地方各级官署便有70多篇,所涉地方职官上至节度使、观察使、刺史,下及幕职官、县令、县尉、县丞、主簿。通览这些郡邑壁记,无论自撰或代撰,大多明确表示载有历官名氏。由于题名所占篇幅逐渐增大,为突出重点,有的壁记便干脆更名题名记,以贞元八年(792)无名氏所撰《长安令题名记》为最早,后又有贞元十五年许孟容《尚书省郎官题名石记》等。   到了北宋,题名记更是遍及诸路州军,不过,题名存世的仍仅两种,即《婺州题名碑记》与《开封府题名记》。从这两种题名记来看,似乎内容比唐代更为丰富,不仅记到任岁月,而且还详载官、职,更有附录亲属的,如《开封府题名记》咸平二年“魏羽”载“子瓘”,天禧四年“吕夷简”载“子公绰、公弼、公著、公孺,曾孙嘉问”,等。又《婺州题名碑记》小序末云:“庆历丙戌岁立冬日,领郡事关咏记。”庆历丙戌即庆历六年(1046),然题名却记至宣和三年(1121)的杨应诚,显然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以关咏所编为基础经多次续补而成,同样,《开封府题名记》从前后行文看,补刻痕迹亦相当明显。对此,可以从淳熙《吴兴志旧编》中得到印证,是书在记乌程县令时曾云:“本朝庆历四年县令李从始立题名记,自咸平元年李团以前皆追书之,继李从之后者,相续而录以至于今。”因此,宋代编写守令题名已成为官方自觉行为,并形成一定责任意识,韩琦曾在庆历七年(1047)所撰《扬州厅壁题名记》中强调:“因念前之为政者尚阙传载,非以谨官守而重朝寄也。”即反映了这种意识。   在地方官员题名大量整理镌刻的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那就是编纂目的。早在唐天宝九年写成的《河南府参军壁记》中,作者便明言其旨在“俾将来俊茂有所观”,又作于贞元十六年(800)的《京兆少尹西厅壁记》亦“以旧记堙落,虑失其传”,而封演在总结壁记时,更强调:“原其作意,盖欲著前政履历而发将来健羡焉。”因此,壁记在刚开始载历官名氏等信息时,目的就在于保存资料使后人知晓,实即今人所谓之存史。不过在晚唐那种动荡的岁月里,题名编写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志善而敬不肖的《春秋》微旨。符载贞元中所撰《江州录事参军厅壁记》云:“宜书录事之美于壁间,耸善而儆不肖,盖《春秋》之微旨矣。”吕温《道州刺史厅后记》进一步强调:“壁记非古也……所以为之记者,岂不欲述理道列贤不肖以训于后,庶中人以上得化其心焉。”皇甫湜《吉州刺史厅壁记》更认为壁记“本以志善悛恶,名氏迁次末也”。对于这种唯重鉴戒的编写宗旨,封演颇为反感,并批评道:“为记之体,贵其说事详雅不为苟饰,而近时作记多措浮辞,褒美人材,抑扬阀阅,殊失记事之本意。”其实,题名编写的主要目的及题名基本功能应在于存史,如存史这个基础都不存在,道德鉴戒与空谈又有什么区别。   鉴于唐末题名记编纂意识中出现的偏差,宋人显得较为理性,不再过份强调某一方面。对于存史这一基础功能,人们不仅没有忽视,反而有的编纂者更将题名记与史书相提并论,如徐积《江宁府句容县厅壁记》有“取前人名氏列于厅事之壁,意者近乎史也”之语,陈师道《彭城县令题名记》亦云:“今皆天子命吏,可不自勉,使史氏有述焉。”当然,存史同时,鉴戒作用也受到宋人重视,只是与晚唐强烈的《春秋》微旨有所不同,宋人更倾向二者并重,如张方平《吴兴郡守题名记》云:“今列其名非徒载年月记到罢,亦俾览之者得以善善恶恶而惩劝存焉。”即是此意。又韩琦在《定州厅壁题名记》中言道:“夫能推名氏以见善恶,谨迁次以尊王命,亦《春秋》之事也。”对唐人所谓“以志善悛恶,名氏迁次末也”进行反驳,指出存史与鉴戒并不冲突。在《扬州厅壁题名记》中,韩氏又云:“以年月刻石于厅事之壁以示永久,后之来者阅其官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