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3、遗传平衡定律及应用 一、遗传平衡定律 Hardy和Weinberg于1908年分别应用数学方法探讨群体中基因频率变化所得出一致结论,即遗传平衡定律(又称Hardy-Weinberg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繁殖传代中保持不变。 条件:(1)在一个很大的群体;(2)随机婚配而非选择性婚配;(3)没有自然选择;(4) 没有突变发生;(5)没有大规模迁移。 假设在一个理想的群体中,某个基因座上的两个等位基因 A和a, 基因频率A = p 基因频率a = q p + q = 1 按数学原理(p+q)2 =1。 二项式展开 p2 + 2pq + q2 =1 亲代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合子,如下表: 精 子 A(p) a(q) 卵 A(p) AA(p2) Aa(pq) 子 a(q) Aa(pq) aa(q2) 由表可见子代基因型组成:p2+2pq+q2=1 这里基因型AA的频率为p2,基因型aa的频率为 q2,基因型Aa的频率为2pq。 AA:Aa:aa= p2:2pq:q2 子一代向下一代提供的配子中两种基因频率分别是: A=p2+1/2(2pq)=p2+pq=p(p+q)=p a=q2+ 1/2(2pq)=q2+pq=q(p+q)=q 由此可见,子代基因A的频率仍然是p,基因a的频率仍然是q,而且将以这种频率在所有世代传递下去,这就是遗传平衡。 * * 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是 如何产生发展的呢? 生物进化理论 你知道哪些进化理论? 你了解达尔文吗?说说他的故事及成就。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事实1: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事实2:物种内的个体数能保持稳定 事实3:资源是有限的 推论1: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推论1: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事实4: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 事实5: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2: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推论2: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推论3: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你了解达尔文吗?说说他的故事及成就。 请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分析这一解释有什么不够完善之处。 答: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这一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 想一想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丰富了自然选择学说,在研究方向上二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自然选择学说是从性状水平上以个体为单位研究生物的进化; 现化生物进化理论则是从分子水平上以种群为单位研究生物的进化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 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基因库 种群 相互交配,交流基因 相互交配,交流基因 全部猕猴 所有蒲公英 一个自然保护区 一片草地 生殖和遗传组成 组成和数量 时空条件 探究:何谓种群?何谓种群的基因库?何谓基因频率?为什么进化发生在种群,而不是个体? 一、现代达尔文主义 1、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一定自然区域 同种生物个体总和 群体共有全部基因 2、进化的实质 回顾: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来源? 变异和进化有什么关系?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探究活动:生物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化,那么,哪一种变异代表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海龟的表现型及基因型 连趾ww 连趾ww 分趾WW 分趾WW 分趾Ww 分趾WW 分趾Ww 连趾ww 连趾ww 连趾ww 连趾ww 连趾ww 分趾Ww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