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白琳残疾人是需要特别.docVIP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白琳残疾人是需要特别.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白琳残疾人是需要特别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 白 琳   残疾人是需要特别关注和帮助的群体,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残疾人的正常生活提供帮助。本文简要陈述了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公平的若干建议。 一、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 2002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张琪教授等专家学者对北京市残疾人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问卷得出的就业率与官方公布的数据存在很大的差距,北京市公布残疾人就业率高达85%,而调查就业率仅为45·1%。究其原因,是因为存在着大量不纳入我国失业统计但确实与劳动岗位相脱离的人员,以及通过被动保障方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代替主动就业的人员。可见,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仍存在很大问题。 残疾人就业层次低。根据1993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残疾人劳动就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劳动部、中国残联联合调研组调查报告)》显示:已就业残疾人中96%从事简单、笨重的体力劳动,而残疾人由于受残疾的影响,在体力劳动上是受到限制的,用其所短,效益必然低下。 残疾人收入低。1993年5月劳动部和中残联组成的残疾人就业状况调研组对上海、无锡市的调查显示,残疾职工年均收入分别为3600元和2328元,而这两个城市职工年均收入达4400元和4200元。残疾职工人均收入只是全市职工人均收入的81·8%和55·4%。残疾人需要国家以及社会范围内的支持,但是残疾人的生活却大多是来自家庭的支持。 二、产生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分析残疾人就业问题产生原因的理论依据———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既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机制,又是一个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它是造成某些群体社会支持丧失的根源。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和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层面)是社会排斥的主体、是排斥这一行为的支配者。社会排斥即其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排斥不单纯指物质层面,而且拓展到了精神心理层面和符号层面。 2·我国残疾人就业所面临的社会排斥 (1)观念排斥。观念排斥是根本原因。后现代主义的身体理论认为,身体并不只是自然空间中具有体积的物理存在。身体作为在生活世界之中实践着的行动者,更是一种符号。就身体而言,残疾乃一种符号或标签,往往内化到各行动者之中,从而指导人们的意识和行动,使大多数人潜意识地把自己和残疾人对立为两个群体,大众很容易把“残”与“废”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上,残障劳动力也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教育排斥。教育排斥是残疾人就业所面临的社会排斥的直接原因。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一直比较滞后。许多残障人士不能在普通学校就读。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年4月1日零时的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以上)的残疾人只占总体的1·13%, 15岁及以上文盲率达43·29% (见表1)。 (3)物质环境排斥。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社会似乎就由健全人所垄断,在社会资源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残疾人处于弱势。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残疾人要回归社会、参与社会,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社会却在他们面前设置了许多让残疾人无法适应的环境障碍,残疾人只能被排斥在健全人的生活圈之外。脆弱群体的劣势地位导致出的某些社会排斥,往往会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并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剥夺。当某些群体被社会建构为残疾人,观念排斥、教育排斥、物质环境排斥及其他排斥就会随之而至,共同构成了排斥残疾人的一张强有力的网。以观念排斥为根源,各种排斥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的怪圈。 三、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建议———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公平 1·转换观念,增加社会融合———从公民资格和生命经验的角度看待残疾现象 (1)“公民资格”视角。一些学者主张和倡导用社会模式定义残疾人。即无论是生理的或心理的残疾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拥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资格”,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有责任和义务保障他们的权利。所以国家和政府应采取各种社会手段,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促进残疾人的权利保障;另一方面对于残疾人而言,在要求平等公民地位的同时,也要努力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公民资格”的视角,使得为残疾人服务的体制,从福利为主的提供,转向更为广泛的以权利为主的保护体制。 (2)“生命经验”视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未来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因疾病等原因经历残疾,所以残疾也不再是少数人的问题,身心残疾会成为所有人的生命经历之一。正常人的发展,从儿童阶段到老年阶段都有可能经历疾病和障碍。因此无论在人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