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杜甫诗四首》《登岳阳楼》.ppt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杜甫诗四首》《登岳阳楼》.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杜甫诗四首》《登岳阳楼》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江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 孤弱的细草 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 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 对抗着漫漫长夜。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平野阔 大江流 ——孤舟 —— 何等孤单 何等渺小 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艺术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声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 ;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见诗人心情之悲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 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 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 比喻的手法,以一沙鸥自比,表达了漂泊孤零的感慨。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前半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小结 作业 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 2、完成《好课堂堂练》 3、预习《菩萨蛮》,完成导学案。 登岳阳楼 (唐)杜甫 知人论世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子美 诗圣 李杜 诗史 “三别” “三吏” 杜工部 少陵野老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读诗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齐读 3、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4、背诵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