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现代“士”文化精神的重塑.docVIP

林语堂与现代“士”文化精神的重塑.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语堂与现代“士”文化精神的重塑.doc

林语堂与现代“士”文化精神的重塑   摘 要:随着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国传统的“士”阶级随之瓦解。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反思和焦虑,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士”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而在五四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中,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中,对现代“士”文化思想进行建构。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林语堂构建了自己的信仰体系,重塑了“上帝”;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他将“个性主义”与“法治社会”并举;在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中,重塑了现代“士”文化精神。   关键词:重塑“上帝” 个性主义 怀疑与批判   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林语堂是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接纳各种文化思想的,因此他的“士”文化精神体系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外来的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童年时期就受到基督教思想的濡染,在经历了“信奉――背离――复归”三个阶段的变化后,林语堂重新搭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因为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对“个体与社会”的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把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作为一切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此外,林语堂身上还具有西方式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他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深刻思考,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身上潜藏的种种劣根性。在社会转型期,林语堂重塑了现代“士”文化精神。   一、重塑“上帝”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局势被打破,基督教作为文化侵略的一种形式,也伴随着西方列强涌入中国社会。这一现象,促使一大批中国现代作家直接受染于宗教文化。五四文学运动时期,一些直接体现宗教思想文化的文学作品出现,虽然这些作品并不都是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佳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教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影响。在《五四文学思想主流与基督教文化》中,学者喻天舒指出:“五四文学思想主流的形成,正突出体现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1}   基督教信仰,在林语堂的文化精神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是贯穿他一生的重要问题。他创作道路的变化、文化思想的发展等等,都与其有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基督教信仰,是铺向他精神世界的敲门砖,并“已经成为他所有文学作品和美学思想的底色,也成为他价值观的根基”{2}。纵观林语堂一生的宗教信仰旅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信奉、背离、复归。   第一阶段,基督教的“信奉”时期。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其祖母是家中第一代基督教徒,其父亲也追随祖母而信教――其父“名叫林至诚,含有笃信基督的意味”{3}。作为教会牧师的儿子,林语堂自小就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基督教义中所提倡的博爱与慈悲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他。由于父亲的牧师身份,林语堂经常能够阅读到教会油印的宗教周报,这些小册子和书报既有基督教教义的内容,也有关于西方世界的思想介绍,这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林语堂后来文化思想体系的构建,同时这也为他开启了进入西方文化世界的大门。   第二阶段,对基督教的“背离”时期。童年时代的林语堂追随家庭而信仰基督教,严格来说,这种信仰方式并不是他自主选择的,而是一种“耳濡目染”式的、不自觉的接受。因而,林语堂对于这种信仰并不是盲从,而是抱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来对待;也就是说,在他心中,对于基督教始终保留着一种理性审视的态度。   离开家乡后,林语堂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他曾经在神学院上课,也曾有过从事牧师的职业理念,但是在神学院的学习时期,他所接触到的却是烦琐枯燥、扼制天性的教义信条,以及种种宗教传说。对基督教义内容的种种疑惑,使得林语堂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他在文章中坦言:“我的问题,有时会发现相互矛盾的答案,有时没有答案。一被袭击,我就逃走,再度被击,再次后退。一切神学的不真,对我的智力都是侮辱。我无法忠实地去履行。”{4}除了对迂腐教义本身的怀疑,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林语堂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但是,教会教育要求中国教徒不仅“要和中国的哲学绝缘”,同时也要“和中国的民间传说绝缘”。可以说,这种教育完全是将中国文化隔离开,为信教的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西化”的真空环境。但在此时,中国文化对林语堂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这使得他不顾基督教义而闯进了中国文学的悠久殿堂,这同时也促使其文学视野逐渐从西方转向中国。他在学校里开始疯狂地阅读诸子百家、通俗小说等传统文学作品,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戳破了基督教文化为教徒营造的“文化真空”,而当林语堂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角度再来审视自己的信仰时,他对基督教的怀疑又加深了一重。用林语堂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已失去对信仰的确信,但仍固执地抓住对上帝父性的信仰”{5}。   宗教信仰的链条开始松动,在这种“反信仰”的转变中,辜鸿铭对林语堂的思想产生了类似于“催化剂”的重要影响。在林语堂眼中,辜鸿铭有远见卓识、思想深度,更有颠覆主流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