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模范村官谭德才.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范村官谭德才.doc

模范村官谭德才   从47岁走马上任到60岁离任,13年的村官之路,谭德才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也得到了村里发展变化的检验。2001年7月,他被云南省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沉甸甸的荣誉成了他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离开村官岗位之后,他依然不忘村民共同富裕的梦想,继续带领村民勇闯高寒山区脱贫致富新路。“不当老板当村官,无私为民谋福祉,身残志坚民拥戴,离任不离富民岗,一片丹心照人间。”在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广为流传的这段顺口溜,是村民对村官谭德才由衷敬慕的真实写照。   不当老板当村官   甘杉村是一个高寒冷凉的特困村,最低海拔2300米,最高海拔3150米。粮食生产以洋芋、荞子、燕麦为主,玉米种植面积很少。产量低,效益差,到2000年,人均有粮仅17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340元,全村群众银行贷款和私人债务高达94.7万元。自然条件之恶劣,谁能带领甘杉村民走出困境呢?2000年“村改”,村官第一次由村民自己来挑选,甘杉村民十分上心。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甘杉村赫赫有名的建筑老板谭德才。   谭德才天资聪明,虽然只读过小学,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农村实用技术,是村里的八角子弟,烧瓦、木工、石工、篾工、水泥工、钢筋工,样样精通。编的簸箕可以装豆浆,打碑可以雕龙画凤……   土地到户以后,谭德才任原谭家营社社长。当时谭家营社有几十亩林子,他把这些林子当成心肝宝贝,安排社里的劳动力轮流上山看护,不准任何人砍。早在1985年,谭德才就提出:“发展要看长远,山上不种树,生态继续恶化,自然灾害无法抵挡,贫困还会加重。”经过耐心说服引导,他把已经分到户的耕地收回一部分,在国家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集中连片造林1540亩。1991年他抓住国家补助秧苗钱的机遇,又带领群众造长防林1510亩。林子造好了,再分到各家各户去管护。   1988年至1989年初,谭德才到昭通新民包瓦窑烧瓦。别人烧出来的是红瓦,他烧出来的瓦青幽幽的,买瓦的人排着长队等候。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平时零星寄回家里的钱不算,离开昭通时带走的现金就达8400元。已经找到了自身的脱贫致富之路,但一个严峻的现实使他改变了主意――昭通有黑白电视看,家乡的夜晚却是黑洞洞的,怀着对家乡群众的深厚感情,他觉得“一花独放不是春”,于是放弃了自身致富的优越条件,断然回到家乡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谭德才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1991年他在全县开了先河,搞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谭家营社的劳力抽出一半,成立“合心致富组”,由他带着出去找副业,剩下的劳力在家搞农业。搞农业的、找副业的都记工分,年终进行再分配。他带领群众白手起家,承包松林、冷米两村的人畜饮水工程,集体收入3500元。这一年,他们没有进行分配,将这笔资金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1992年,谭德才带领大家到莲峰林场承包造林,当年收入61383.53元,用于现金分配35260.86元,提取积累26122.67元。提取的积累用2万元把谭家营小学新修成了当时全村一流的学校;用6000元搞了本社的自来水工程。   在莲峰造林,一干就是5年,累计造林3万多亩。队伍由原来的30人壮大到60人,收入由6万多元增加到20多万元。到1993年,社里的积累就达6万多元,固定资产达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436.78元,比1990年增加325.63元,增长393%,人均有粮389.5公斤,比1990年翻一番。   1994年8月,原茂林乡党委研究决定,招聘谭德才到乡能源办公室抓节煤改灶和沼气池建设。这两项技术,1988年他就接受过培训。要他干本行,他喜出望外,第二天就赶到莲峰林场给弟兄们告别。消息传来,大家添酒加菜,为他庆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到了分别时,他刚一踏出门槛,40多个民工就围了上来:“二哥,你这一走,我们就失去了主心骨啊……”说着,一个个泪流满面。谭德才感动了,他不忍心扔下渴望脱贫致富的弟兄们,只好放弃自己的前途,留下来与大家共同奋斗。   莲峰造林结束后,谭德才组建了一个建筑工程队,并建起了一个规模达1000多只的乌骨鸡森林养殖场和一个砂石料厂。   “村改”前,他个人的年纯收入已达4万余元,在当地已经是小康人家。当时村主任的月薪只有295元,放弃老板当村官,谭德才愿意干吗?马仕才、刘敬富、朱德发、马仕禄、李文才等十几个村民三顾茅庐,多次来到谭德才家,彻夜长谈,恳求他出任村主任,带领全村群众共闯致富路。   是啊,当老板一年四五万元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还会不断增长,当村官就意味着要作出巨大的奉献和牺牲。谭德才1994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此就在他的骨子里扎下了根。自身的利益与村民的呼唤和期盼在他脑海里剧烈碰撞之后,他最终作出了一个以群众利益为重的抉择――不当老板当村官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