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简本《晏子春秋》与今本对读之差异.docVIP

浅述简本《晏子春秋》与今本对读之差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简本《晏子春秋》与今本对读之差异.doc

浅述简本《晏子春秋》与今本对读之差异   摘 要: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春秋》整理出版于1958年,其后吴九龙、骈宇骞先生各有释校,为简本《晏子春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以简本和今本对读,发现部分章节在用字方面有所不同,还有进一步可以讨论的地方,条记于此,做一个简单的整理和论述。   关键词:《晏子春秋》 简本 今本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历史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西汉的刘向对其加以过整理,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为内篇六卷和外篇二卷。注释书籍有清末苏舆的《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代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除此之外,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孙星衍是第一个为《晏子春秋》作注的,还有清乾隆四十年的进士王念孙以及他的儿子王引之、清末著名学者兼文学家俞樾等人都研究和注释过《晏子春秋》。   关于《晏子春秋》的记载历代文献都有所不同,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别。对《晏子春秋》一书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正义》曰:“《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西汉刘向《叙录》云:“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刘师培指出:“盖误‘八’为‘七’;《七略》为《七录》之讹。”而东汉班固《汉志》载《晏子》八篇。《隋志》载七卷。唐代通行本亦为七卷,《唐志》所载即是。宋代通行本主要为十二卷,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等。明以八卷本为主,怀仙楼藏明成化间刊本、明活字本均是。清《四库》本亦八卷。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成书后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民间的传说,因此内容多有相异之处,各地写本也不尽相同。至刘向始收集所有材料,厘定为二百一十五章。从此,《晏子春秋》一书内容始固定下来。可以确信,从汉定本到今本,内容基本未变,只是分章有所变化。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简本《晏子春秋》对于我们了解《晏子春秋》的原始面貌,在现有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银雀山汉简本《晏子春秋》,最早刊发于文物出版社1985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包括图版、摹本、释文、注释,整理者是骈宇骞先生。同年稍后,文物出版社出版吴九龙先生《银雀山汉简释文》,是著不按篇,而是按竹简原始编号顺次排列简文,在每简释文末尾注明篇别,因此各篇文字错杂在一起。再后,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出版骈宇骞先生《晏子春秋校释》,是著将简本与今本做详细比勘,并对起初整理的意见有所修正。我们在研读简本和今本的过程中,以《晏子春秋校释》为底本,参照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和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发现简本与今本某些篇章在用字方面有所不同,还有值得讨论的地方,现以《内篇问上》第十八章为例将这些不同,分条记录如下:   1.传本:晏子对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   简本:晏子合(答)曰:“明……令,先之以行。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   《校释》云:简本“明”下简残文缺。简本“合”字当读为“答”,合、答古音相同,可通假。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既合而来奔。”注云:“合犹答也。”又《尔雅?释诂》云:“合,对也。”这些都是“合”“答”通假的例证。传本写作“对”,义近也。   据《校释》“简本‘而’下一字右半残缺,左半从土,疑为‘坊’字,读为‘防’,坊、防皆从方得声,古可通。”   例如,《礼记?坊记》:“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注云:“坊通防,防止,防范。”   此外,《校释》就本句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群书治要》本‘对曰’上无‘晏子’二字,行下无义字,刑下无辟字,与简本近。”吴则虞云:“‘义’字后人所增,先之以行,言以身率教,即以身作则,身当楷模。‘行’‘刑’为韵。下句‘辟’字亦后人妄增。”骈宇骞先生认为吴则虞先生所说近是。而孙星衍却云:“义、辟为韵。”就现有的对于《晏子春秋》的研究来看,孙星衍所说恐怕不符合事实。   2.传本:求所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   简本:所求于下者,弗务于上,所禁于民者,弗行于身。   据《校释》:“求所,简本作所求,明本二字误倒,当据正。”吴则虞案:“元刻本‘所求’二字误倒。应当为所求。其次,二‘不’字,简本皆作‘弗’。弗、不古多通用,‘弗务’也就是‘不务’。”   “不务于上”,王引之云:不务于上,义不可通,不务当作必务。此涉上下文诸“不”字而误也。《治要》亦作“不务”,则唐初本已然。案:“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谓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求与下者必务于上,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也。则当作“必务”明矣。下文云:“苟所求于民不以身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