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传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话“传播”.doc

漫话“传播”   吾生也晚。据说,春秋战国时代有过“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猜想,那应该不是一个上百人争抢话筒比谁的嗓门儿更高的场面。所谓“争鸣”,应该是一种自由发表意见、充分交流观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但不管是“发表意见”,还是“交流观点”,前提是要去“游说”,“周游列国”或者亲往稷下学宫去讲授。总之,您得移动尊驾,亲自走一趟。那情形,大约是坐一辆木轮牛车,沉甸甸地拉着那些记载着意见和观点的竹简,咿咿呀呀地上路。千山万水、风餐露宿,走到陈蔡之地时,还可能断炊甚至被追打。   后来不必这样了。到了汉朝,有人发明了造纸术,有了纸,书写和传阅变得简单而便利。西晋太康年间有位文学家,姓左名思字太冲,他写了《三都赋》,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竞相传抄,弄得洛阳纸价上涨。有好事者造了个“洛阳纸贵”的新词儿,专为夸人文章漂亮。左思的《三都赋》不胫而走,不劳左先生走州过府、大街小巷地上门送货。   再后来,唐朝,有人发明了雕版印刷。只可惜,那时印刷是个奢侈品,寻常人家是不方便用的。据说,当年只有佛经和长孙皇后的著作《女则》,享用了这种高新技术。   又后来,宋朝,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从“雕版”到“活字”是一场革命,从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了活字印刷术,书,真正成了知识和思想传播的载体。   于是读书成为时尚。成书于宋代的《神童诗》,开篇就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时候,只要家有隔夜粮,心存鸿鹄志,年轻人都酷爱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点灯熬油、废寝忘食地读,待到读得滚瓜烂熟或者自以为滚瓜烂熟时,便去参加朝廷的“考级”。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一路考下去,考了上千年。   问题来了。一本书,就算它是圣贤书,被那些冬烘腐儒囫囵吞枣、寻章摘句地啃噬了上千年之后,你“两耳不闻窗外事”,书虫似的将它再嚼一遍,就算是倒背如流,能流出多少真知灼见!当读书成为科举的“敲门砖”时,或者更广泛地说,当书本成为一种被崇拜和迷信的律条时,其本质就是禁锢思想的枷锁和窠臼,与传播没有什么关系了。   古人有一个省心省力的传播方式:题壁。   据考证,关于“题壁”的最早记载,见于《梁书?简文帝本记》。侯景之乱,简文帝被废。曾于囚室中“题壁自序”并作《连珠》二首,慨叹命运,“文甚凄怆”。梁太宗题壁,当然是想“传播”,但毕竟题写在囚室之内,于“传播”会有些障碍。   唐朝,题壁蔚成风气。元稹曾为白居易的诗集作序,谈到白居易诗歌流传广布,有“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之语。更有甚者,如《全唐诗》所记,寒山“尝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屋壁所写文句三百余首,今编诗一卷”。可见诗僧寒山的作品,首次发表时,竟然都是“题壁”。   宋朝,题壁热情不减。宋代诗人张表臣游镇江甘露寺,将自己的近作《蓦山溪?楼横北固》题写在寺院墙壁上。寺僧抱怨说:“方泥得一堵好壁,可惜写了。”张表臣笑答:“壁间之题,漫圬墁之,便是甘露寺祖风也。”可见,甘露寺的墙壁,总是抹平了、刷白了,又被文人墨客写满了,寺僧早已无可奈何。   题壁成为一种诗词传播方式,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为了方便题诗,寺院驿站、邮亭客舍,大都备有专用的诗板、诗牌,满足文人墨客题写诗词之需。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记载:“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辉顷随侍赵官上饶,舟行至钓台敬谒祠下,诗板留题,莫知其数。”“碑牌满屋”、“莫知其数”,足见题壁风习之盛。   最富盛名的题壁诗,是崔颢的《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作脍炙人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甚至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我们不说诗,只谈题壁。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崔颢登黄鹤楼题壁,佳景佳作,毋需多说,要说的是李白的“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对这段传说,历来是见山见水、见仁见智。有人看见李白对崔颢的赞赏,有人看见李白甘拜下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只是个传说,并非史实。我也觉得,这个段子传说的成分更大些。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传说就此传开,一直传到了今天。这件事背后,其实是一种公众文化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人们愿意让李白登黄鹤楼,和崔颢的题诗面对面;愿意看高手打擂,英雄争霸;愿意听李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为有这么多的“愿意”,游人如织的黄鹤楼,就变成了一个名利场。岂止是黄鹤楼,一切输赢成败关乎声名高下、利益取舍的地方,都配得上这个名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