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灼烧的马来西亚.doc
灼烧的马来西亚
东方有许多民间手艺。位于马六甲海峡沿岸的红树林里,有一个马来西亚的小城,这里属于赤道气候,但却以生产木炭闻名。生产木炭的工人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长期生活在浑水和树林里,还要在闷热的气候中忍受烧制木炭的艰辛。
从吉隆坡出发,一路沿着马来西亚主干线之一――E1公路向北行驶就是边境。沿着E1行驶大概10公里,就可以拐进通往马当村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沿着这条路行驶,可以发现沿途风景立刻从还不是很茂密的森林变成了典型的乡村画面。 木炭是“封闭型生态循环”的产物,不需要任何外界原料就可以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里风景不错,我们一路上都沿水而行!”在大家长时间的沉默后,我们的司机汉尼姆说道。如果你事先不知道这里森林密布,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出这些绿色的屏障究竟是山林还是绿色隔板。渐渐地,树木越来越稠密,这就是当地的红树林。我们马上要抵达目的地――一个距离吉隆坡几公里远的木炭生产老工厂了。尽管这个老工厂规模不是很大,但在马来西亚国内木炭生产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创纪录的生产水平。
即将到达这次漫长旅程的终点时,我们感受到了空气中越来越浓郁的炭烧味。工厂里的气味更加刺鼻,是一种我难以描述出的气味。“这是什么味道?醋?巧克力?还是熏鱼?”我一边困惑地问道,一边将从烧炉内出来的蒸汽向自己的鼻子里扇。楚先生是这家工厂的老板,还没等工人向我们公布正确答案,便笑着抢先答道:“对,是像醋酸一样的味道!木炭现在还没制成,再烧8天,你就会感觉到它的不同。”
这里的所有生产工序都集中在一个大棚库里进行。棚库里有6个巨大的半圆形烧炉,形状从侧面看上去就像游牧民族的帐篷。棚库内满是煤尘和烧炉里散发出的烟雾。
楚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生意,经营这家工厂整整36个年头了,这里寄托了他所有心血。
现今,像这样的小型木炭生产厂已经很少见了,在现代工业发达的今天,这种产业也即将成为过去时。此外,由于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其国内对木炭需求很少,客户对此完全不感兴趣,因此当地这样的小工厂面临十分严峻的危机和考验。然而,还是有这样的工厂坚持运营,实在不同寻常!
为什么一个地处热带的国家会以生产供暖原料闻名?原因在于日本和中国的传统:在这两个国家的一些地区,供暖的历史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临近冬天人们就会购进大量木炭,生炉子抵御严寒。
1941年,马来西亚许多地区被日军占领,国内自然资源有限的日本人发现当地有丰富的红树林,加上这里筏运便利,当时的劳动力也非常廉价,便大量砍伐树木,送至工厂加工成木炭,运回日本。从此日本人便将马来西亚森林视为木炭供应源地。
很快,外籍工人就掌握了这项复杂的生产技术。然而战败迫使日本人离开这片风水宝地,留下了废弃的木炭加工厂。1950年,曾在这里工作的外籍工人将这些工厂的资产分摊,其中一个工厂便从此成为楚先生祖辈的家族企业。
国家生物多样性控制中心允许木炭加工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工作,并规定他们有义务在砍伐后栽种一批新的红树林。
时间的流逝几乎在这些地方没有显现出任何痕迹。70年来,这里的房屋已经微微歪斜,墙面上平滑的木板间出现了缝隙和腐蚀“伤口”,夕阳透过缝隙将屋子里染成了明亮的粉红色。在每天日落日出时分,工作车间就会显现出别样的美景。阳光也能透过工厂棚库顶的烟囱裂缝照到里面。白天,加工棚库里灰尘满满,一堆堆木炭靠墙堆着,工人不断地重复着往烧炉子递送原木的动作。
工厂里一大半工人都负责木材加工。破旧的木船每周来这里一次,用油气和食物换他们的木材。工人们要在这个临时搭建的岛上待上几个月,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甚至这么多年来,就连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都没换过,而且只有最优秀的工匠才有资格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油锯。工人要从货车卸下沉重的原木――浸过盐水,再穿过蜘蛛网缠绕的红树林和沼泽地上的狭窄的寨道,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留在这里工作。
“看!工人要在如此灼热的天气里卸下沉重的原木!这是一份苦差事啊!”楚先生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生产木炭的工人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长期生活在浑水和树林里,还要在闷热的气候中忍受烧制木炭的艰辛。
然而,卸载搬运完原木后,最艰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将木材送进烤炉,是让潮湿的原木成为木炭的漫长的干燥过程的第一阶段。卸载好大约15吨的木材后,一半工人都要去用砖砌的炉门口生火。
此时的棚库里格外安静,只是偶尔能听见沙沙作响的蒸汽从烧炉狭窄的孔漏喷出。烧炉上的时间数字静静地跳动着。
“阿夫坦!”楚的声音突然打断了寂静,一个工人窒息了,“他是工厂里最专业最棒的‘鼻子’,他的舌头好不好我们不知道,因为这里不需要用到舌头,只需要嗅觉。”
木炭生产厂里的“鼻子”是指可以通过“闻”蒸汽确定炉内温度的那些人。他们连续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