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历史必修3汉代儒学学案1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儒学的兴起
编写人:高二历史组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学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课标要求)
2.教学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我成功,我快乐!
【问题引导】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原因: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
2、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或:统一思想)
3、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儒生(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见课本10页第一段)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3、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疑难解析】
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1)新增思想观点
①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要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首先应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因此他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②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思想基础)
“君权神授”,即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之人受命于天子”。
“天人感应”,即天具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的目的。)
③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由于长期实行“黄老无为”治国,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
④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