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的文学立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力的文学立场.doc

王力的文学立场   摘 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环境里,由于政治的原因王力在文学创作上选择以“隐喻”“幽默”“豁达”的文化策略来阐明自己的文学立场,透过王力文学幽默纯正的文本,让我们潜入他“匡扶正义”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博大精深的中西文化铸就的幽默“高深哲学”的民族主义生命本体的生存意义。   关键词:文学立场 “隐喻” “幽默” “哲学”   自现代散文从西方舶来之后,它以“形式的自由”一直受到五四以来的文学家们的青睐。虽然散文这种文体古已有之,但是形式的解放却是五四时期开始的。周作人曾经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时这样说:“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淹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1}说的是现代散文发生“内应”的关系。刘锡庆在回顾现代散文特征时说:“散文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时代之精神、个人之情思最真切、最诚挚的流露与宣泄,它具有用母语写作的历史积淀性和民族文化稳定的传承性”{2},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之所以着重关注散文,是因为其“个人情思的真切”以及“写作的自由”“随性”等因素。就因散文具有“真实性”的特征(散文同时也具有史料性的特征),我们从散文来体察作家的生命情怀以及文学立场姿态,将是一种有效性的考据。   一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战争状态,北方战乱,使得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学校南迁,学生南迁,知识分子南迁,西南成为40年代的文化“中心”。很多知识分子在西南联大教职,教学之余搞文学创作,一来是补贴家用,二来难得的“平静日子”读书写作,王力先生就是这样的作家,他在《生活导报》开辟专栏,有一篇文章《生活导报和我》解析了他为什么写小品文,那“完全是为稿费”,接着又说是环境的使然。可见,在40年代西南是较为“安静”的环境,确实激发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创作欲望,当然,他们的创作不是“玩”的,也不是王力说的“雕虫”,他们的创作都有所指。他们通过散文,特别是杂文这一“复杂”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知识分子)对政治时局的看法又或者远离政治,遁入世俗生活,抒发家长里短的艰难情绪,等等。所以,战时的文学写作往往具有“复杂”的情绪。散文写作具有纪实性的特征,要么直白要么隐喻,总是或明或隐,说出事实,说出作家内心,说出精神上的困苦。作为语言大师的王力,在语言使用上,首选了隐喻性的创作。关于为什么选择隐喻性写作,王力在《生活导报和我》中有详细的解析,原文如下:   不管雕得好不好,在这大时代,男儿不能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而偏有闲工夫去雕虫,恐怕总不免一种罪名。所谓“轻松”,所谓“软性”,和标语口号的性质太相反了。不过,关于这点,不管是不是强词夺理,我们总得为自己辩护几句。世间尽有描红式的标语和双簧式的口号,也尽有血泪写的软性文章。潇湘馆的鹦鹉虽会唱两句葬花诗,毕竟它的伤心是假的;倒反是“满纸荒唐言”的文章,如果遇着了明眼人,还可以看出“一把辛酸泪”来!   我们也承认,现在有些只谈风月的文章实在是无聊。但是,我们似乎也应该想一想,有时候是怎样的一个环境逼迫着他们谈风月。他们好像一个顽皮的小学生不喜欢描红,而老师又不许他涂抹墙壁,他只好在课本上画一只老鸦来玩玩。不过,聪明的老师也许能从一只老鸦身上看得出多少意思来。直言和隐讽,往往是殊途同归。有时候,甚至于隐讽比直言更有效力。风月的文章也有些是不失风月之旨的,似乎不必一律加以罪名。{3}   可见,作家王力在文学创作上,有自己的文化选择,即作隐喻性的文章。当然,这样做是有他的理由的。一来“如果遇着了明眼人,还可以看出‘一把辛酸泪’来!”二来“直言和隐讽,往往是殊途同归。有时候,甚至于隐讽比直言更有效力”。王力是希望遇着“明眼的人”,希望有人读懂他的内心,读懂他的精神世界,这不仅仅只是为了钱,还为了国家社稷。在《战时的物价》《疏散》《路有冻死骨》等散文中,王力“隐喻”性地讽刺了那些贪财敛财的“肥猪”和“发国难财”的事实,“控诉了”民国时期的官僚的不作为和社会的不合理。尽管这个时候的环境“逼”大家写“软性”的文章,写“风月”,但王力决心要从“荒唐言”中说出“辛酸泪”来,正如黄科安说的:“他(王力)的随笔是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4}。王力的“软文章”实际是“隐喻”性的文章,“隐喻”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可以“委婉”地表达“愤怒”和“心酸”。这是王力文学的内心,或者说是他的文学姿态。   在阅读王力散文的时候,我们发现王力的散文最常用的构文方式是“幽默”。“幽默”具有荒唐、出乎意料的意味,在文学表现上有含蓄、令人回味深长的特征。在小品文创作中能把“幽默”运用自如的作家屈指可数,王力是一个。在王力很多小品中,我们常常看到“幽默”“讽刺”的力量,黄科安把王力这种写法称为“隐讽”,在笔者看来,这幽默是“隐喻”道路上的分支,它们是殊途同归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