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切的自觉:明末清初的杜诗学摭谈.docVIP

痛切的自觉:明末清初的杜诗学摭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痛切的自觉:明末清初的杜诗学摭谈.doc

痛切的自觉:明末清初的杜诗学摭谈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当追日的巨人夸父因饥渴而轰然倒地的一瞬,他尽最后的力,抛出手中的杖。那桃木杖划空而坠,深深地植入黄土地――长出一片桃林,为子孙解饥渴。   当我们的诗人杜甫历尽磨难,于一叶扁舟伏枕托孤之际,他油然记起了遥远的传说:‘持危觅邓林。’邓林,那世世代代觅觅寻寻的桃树林啊!可潦倒的天才却没意识到他手中的桃竹杖也早已划空而过,化作文化史上另一片邓林――那星空般熠熠闪烁的一千四百多首杜诗,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林继中《杜诗选评?前言》)   如果说有哪一位诗人,基于深厚的历史原因,他走向了底层、写尽了苦痛,他的作品也因之拥有了持续凛然的生气(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有句云:“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成为一种恒久性的精神存在,从而施与中国文化以难以估量的影响,这就是杜甫。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所蕴蓄凝塑着的民族魂魄的深――那种沉雄勃郁的忧患感和诗中时时跳荡着的血诚之心。正是这来自民族灵魂深处的感应与召唤,使杜甫在后人眼里,具有了绵亘不移的精神诱力,“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人们徜徉于杜诗的世界,对之进行不懈的读解与探究……   关于杜诗的阅读体验,李纲与文天祥的讲述最可深味。李纲《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云:   ……子美之诗凡千四百三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见于诗。句法理致,老而益精。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   文天祥《集杜诗?自序》曰:   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这是怎样的一种契合感啊!契合感之生成,“无他,时为之也”(黄宗羲《陈苇庵年伯诗序》)。这是身处民族危难中的士人们才能有的理解与体味,诚所谓“阅世乃知其恨”,“亲涉是境方会”(刘须溪批杜语)。杜甫所以被历代士人深厚地敬仰与关注,历史情境的相似性因素,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凭借在灾难性的民族、个人命运中累积起来的惨痛经验而获得了打开杜诗世界的钥匙,因之,他们的读杜诗,更多地带有一种对自身的深层反顾――对他们而言,杜诗是有着共同生命经验、共同生命情感的世界。   以是,每当罹患乱离,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以超乎平日的真诚回归到杜甫和他的那一部“诗史”中来。   不消说,明末清初士人的萦怀杜甫、热衷杜诗也是如此。   于皇(杜?F)诗师法少陵,身际沧桑,与杜陵遭天宝之乱略同。故其音沉痛悲壮,读之令人酸楚。(清?陈田《明诗纪事》)   张盖字覆舆,吾永之东桥人,介士也。然其初以狂著,少负制举,名非所好,好诗。……甲申后忽自摧折,以次当贡太学,不受。自脱诸生籍,闭门独坐,读杜诗,岁常五六过。诗亦精进,得少陵神韵。(申涵光《张覆舆诗引》)   诸如此类的例子,论者所见多矣,何必一一具引。梁启超曾说:“本来一姓兴亡,在历史上算不得什么一回大事,但这却和从前有点不同。新朝是“非我族类”的满洲,而且来得太过突兀,太过侥幸。……这种刺激,唤起国民极痛切的自觉,而自觉的率先表现实在是学者社会。”(《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杜诗学在明末清初的再度兴起,很大程度上缘于这一代士人的“痛切的自觉”――既“自觉”地发现自己与数百年前“诗圣”的精神感应:从社会意识、民族感情直至个人的悲剧感受,从而也“自觉”地加入到杜诗诠释的队伍中来――这也算得上是他们遭受厄运后的共同的学术选择之一种吧!   无庸置疑,怀着痛切自觉的“学者社会”是杜诗意蕴的最佳诠释者,惟有他们才最有条件传达那份共有的生命经验与生命情感、体贴入微地来阐发一部杜诗,特别是发掘杜诗中伦理、人格的内涵,这一在特殊时期里倍受关切的意义层面。我们尤感兴趣的是,人情伦理、政治信念,包括君臣关系诸多一时间殊为敏感的话题,也都纷纷借着阐发杜诗的当口隐约曲折地传达出来。无论是王嗣?]《杜臆》的“因诗悟道”说,还是钱谦益关于《洗兵马》诸诗“凿开鸿蒙、手洗日月”的笺释,或是金圣叹《杜诗解》“今日经书满腹者,君臣之际,往往难言,始信先生此诗,不可不读”(《吾宗》)的感慨……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代注家在时代震荡、历史巨变中通过注杜多方反省“当下”的拳拳用心。而这种反省,在某种意义上不乏自我批判的性质。正是这等空前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还有清醒的历史感与现实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