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盛夏俄国:2016.doc
盛夏俄国:2016
盛夏的俄国五彩缤纷,乘飞机自高空俯瞰,绿色的森林漫无边际,其间点缀着淡蓝的湖泊和泛着银光的河流,以及大片大片已经成熟的金色麦田;漫步城市的街心花园和林荫道,各色花草竞相绽放,星罗棋布;在各处景点,导游们手举五颜六色的旅行团小旗帜,他们后面紧跟着身着五花八门夏装的各国游客;各种交通工具上的广告画花里胡哨,教堂的金色穹顶与建筑物的彩色立面交相辉映,就连空中飘忽不定的云朵也会随时辰和阴晴的变化而现出或明或暗、或浅或深、或黑白或彩色的微妙色调。
2016年盛夏,我们一家旅俄近一月。我们夫妇做与俄语和俄国文化相关的工作,近些年每年均数度访俄,但我们已十多岁的儿子却未曾一睹俄国真容,于是我们便决心陪犬子一游,在盛夏来到俄国。我们在俄行程万里,分别到了俄国欧洲地区的东南西北,造访多座大小城镇,在数位友人处做客,留下一组斑斓缤纷的印象。
莫斯科的大装修
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我的一位校友诗人曾写有一首诗,题目叫“中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而这个盛夏的莫斯科,却像是“躺在杂乱的铺路石中”。听说我们要来莫斯科,我的朋友、俄国《十月》杂志主编伊琳娜?巴尔梅托娃(Ирина Барметова)就在电邮中提醒我:“莫斯科到处都在翻修街道路面,这也许会影响到你儿子对莫斯科的第一印象。”
我们入住的普希金酒店(Отель Пушкин)地处莫斯科最中心,离著名的普希金广场仅一箭之遥,但见酒店四周果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来接我们的轿车也很难开到酒店近旁,酒店门前摆着一块大木板充当临时过道。在我们住店的那一周,莫斯科市中心区域始终尘土飞扬,机器轰鸣,深夜也不曾停歇。对于善于慢工出细活的俄国人而言,这场景倒是有些罕见[当然,我们在莫斯科的司机弗拉基米尔(Владимир)告诉我们,干装修工程的无一例外全都是亚美尼亚人]。从路旁堆放的砖石质量看,从已经装修好的路面看,莫斯科的此番装修是下了大本钱的,其实际效果也很好。电视台多次播放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Сергей Собянин)视察建筑工地的新闻画面,各建筑工地也在围栏挡板上张贴设计效果图和相关说明。然而,关于莫斯科市这次大规模的兴师动众,我看到、听到的却大多是抱怨和指责。我的几位莫斯科朋友异口同声地说,这次装修如同之前的每一次工程一样,都是“钱袋子工程”,即让莫斯科的官僚们得以发大财的举措。我半信半疑,并称实际效果其实也不错,这毕竟有利于市民和城市自身,他们便信誓旦旦地说,你几年后一定会看到又一次装修,这样的工程每隔几年就要再来一次,卢日科夫时期如此,索比亚宁时期同样如此。我又问他们如此猜测根据何在,他们说这不是猜测,每一位莫斯科人都心知肚明。对于工程的实施方式,他们更是怨声载道,比如将传统的沥青路面换成花岗岩,他们认为这在冬季会使道路变得更滑,会摔伤更多的人;对于动辄封路、不分昼夜施工,他们更认为这简直是不人道的行为。市中心的特维尔大街上拓宽人行道,却在人行道上筑起巨大的石头花坛(据说以后要在其中栽种椴树),我的诗人朋友马克西姆?阿梅林(Максим Амелин)就此嘲笑道,这是在用僵死的花岗岩挤占宝贵的活人空间。
我在报上也读到几篇对此次装修持反对态度的文章,不过其出发点却有所不同:或呼吁保持城市的建筑原貌,因为大兴土木会削弱、甚至抹去莫斯科的历史感;或从考古保护的角度出发,呼吁对翻修道路时发现的历史建筑遗迹进行保护;或建议今后的此类项目应在充分征询民意、甚至举行全市市民公决之后再开工建设。
相信在这个盛夏过后,莫斯科,至少是莫斯科的中心区域,将焕然一新。但是,莫斯科此番装修所引发的质疑和争论,却使我意识到俄国行政管理方面的一个症结问题,即官方意志和民间态度的不合拍,甚至对峙。对于官方的措施,俄国民众似乎总是惯于发出牢骚,表达不满,这或许是从苏联时期留下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或许是历史更为悠久的普遍奴性心理之变形或变态的反应,19世纪著名的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其实也是这种心态的艺术显现;反过来,俄国虽然借助痛苦的“改革”实现了社会体制的民主化,总统和议会均是宪法框架下直接选举的结果,但自沙皇统治初年便开始固化的官僚体制却始终挥之不去,直至今日,有个一官半职的俄国人仍然会得意扬扬,而底层百姓也不齿于仰人鼻息,在各种场合,甚至不难依据面部神情看出某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莫斯科市长这一父母官的位置,居然仍由总统直接任命。官与民之间的这种隔阂或曰敌对,严重地影响到各种民生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官员很少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百姓则冷眼旁观者众,愤世嫉俗者众,而少有设身处地、匹夫有责的现代公民意识。莫斯科的大装修,把“城市建设与市民责任”的话题凸显出来,同时也令我隐约意识到,已初步建成民主制度的今日俄国,离健全的公民社会似尚有一段距离。
佩列捷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