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的成功合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相得益彰的成功合作.doc

相得益彰的成功合作   开篇的话   我一直认为,刘庆邦的小说《神木》在他的创作中应当占有重要位置,这篇中篇小说可以说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度,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他对底层民众特别是矿工群体的关注。刘庆邦小说的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刚劲,一是柔美,前者主要反映在煤矿题材的小说中,后者主要体现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换言之,刚劲风格一般由矿工形象来表现,而柔美风格则大都由那些女性来展示。综观刘庆邦早期创作,大都是煤矿题材,属于刚劲一类,许多故事情节有暴力色彩,人物性格剽悍,情节扣人心弦,叙事也很硬朗。他的成名作《走窑汉》如此,《拉倒》《血性》《玉字》如此,后来写的《神木》和《卧底》也属于这一类,似乎煤矿的生活非用这种风格来表现不可,可以说,他的反映煤矿生活的小说大都从《走窑汉》脱胎而来,有一脉相承的联系。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二:一,刘庆邦是从矿井深处走上文坛的作家,他19岁来到煤矿,那炼狱般的生活给了他非常的精神震撼,也给了他不断闪耀的创作灵感。尽管后来他写出了《白煤》那种温和的小说,更有《梅妞放羊》《鞋》《黄花绣》和《女儿家》等充满阴柔之美的小说,但我认为,作家早期的作品更能体现其精神实质。所以,《神木》应该成为刘庆邦小说的代表作。   刘庆邦和李杨不期而遇,小说《神木》变成了电影《盲井》,接着,《盲井》在2003年第5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艺术贡献“银熊奖”,又荣获2003年第2届美国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叙事片奖、2003年第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银奖等十多个奖项。是小说成全了电影,还是电影让小说名声鹊起?在许多人看来,是电影让默默无闻的小说一炮打响,让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一夜成名,像《红高粱》和《暗算》让莫言和麦家连同他们的同名小说名扬四海。勿庸讳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播上有着小说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确可以让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众的青睐,但说到具体作品,情况又很复杂,许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后,都无法保持原著的精神和风格,以致引起作家的不满和批评界的指责,有些作家不希望甚至拒绝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我是在读过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之后去看电影的,给我的感觉并不强烈,或者说,先读小说再看电影不如先看电影再去读小说更好。就连名著改编的电影尚且如此,对其他电影的改编我也并不看好。麦家认为,中国作家在影视面前从来是弱者。他说:“从小说到影视,必然对原著有冒犯和伤害,即使像《暗算》,我自己操刀改编,也保证不了完全忠实。小说和影视不是一个道上的,无法‘同呼吸’‘心连心’”,“导演通过修改原著来展现自己的水平,这块硬伤一直存在。”他还认为:“甚至可以这么说,越优秀的小说要改编为优秀的影视要接受更多的伤害。因为道理很简单,在小说中出彩的东西,比如文学的语言、繁复的意境,影视往往是表达不了的。”在多次观看电影《盲井》和阅读小说《神木》之后,我产生了将二者做个比较的想法,我觉得这样做也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最初的念头还是从一篇文章引起的。那篇题为《图像比语言更丰富――兼论第六代导演及李杨的电影〈盲井〉》的文章,是作者杨扬在美国Weber State University 的演讲,载《上海文化》2005年第3期。此文也把小说和电影作了比较,文章写道:   网上有文章说,《盲井》的成功体现了文学对电影的拯救。言下之意,《盲井》的成功要归功于小说《神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李杨的作品在第六代导演作品中很特别的一点,就是故事性很强,这种成熟的叙事方式毫无疑问受到了小说的影响,因为从《盲井》的轮廓看,基本保持了小说原来的面貌。但电影和小说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事实上,在《盲井》拍成电影之前,知道刘庆邦《神木》的人并不多,正是通过《盲井》,很多人知道了小说《神木》。电影在中国当代社会中是有很强的话语优势的,一部小说拍成电影放映,可以让这部小说连同作者一起走红,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美国作家佐普写了不少作品,但无人知晓,电影《教父》走红,佐普才成为公众人物。电影的成功有小说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视电影自身的价值。   我在电影和小说中来回穿梭,觉得电影《盲井》基本忠实了原作,除了个别地方的增删和改变外,绝大部分内容都与小说的精神一致,没有使小说走样,也就是说,基本没有“伤害”到原作,并且由于电影艺术的特殊效果,还使这篇小说增加了感染力,也张扬了小说的神采,随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了荣誉。但我关心的并不是小说和电影谁沾了谁的光,谁的功劳大,我就是想通过二者的比较,来看看各自的成功与不足。我认为,从小说到电影,应该是刘庆邦和李杨一次相得益彰的成功合作。   关于取舍   《神木》是一篇将近七万字的中篇,详尽地写了两名罪犯的两次犯罪活动,从引诱“点子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