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点及面说章缘.doc
由点及面说章缘
短篇《插队》(原发于《上海文学》),就我读过的章缘小说而言,这一篇的视野是最开阔的,调动了她从台湾到纽约到上海多方面的生活积累,也包含了最为丰富的意象。
小说结构谨严,开头写彼得汪在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听到有人大声说英语,他对英语极敏感,“像猎狗嗅到野兔”,虽然离开美国已两年,仍如此。这似在不经意中,点出了本篇人物的内心要旨,真可谓开门见山。但这只是轻轻一笔,这点妙处,不读到最后是体会不到的。
说的什么呢?“给我收据,请,我会处理……我了解,我需要收据,请你给我……”讲的人脸贴墙,一手捂着手机,似不愿让人听到,但咬字用力,声音极响。“只有彼得汪听懂男人语声中那种近乎痛苦的紧张,崩溃前的挣扎。”为什么“只有”他?就因为他懂英语?作者未作交代,又一次轻轻带过。果然,打电话者终于崩溃了,不再用“请”字,开始用英语破口大骂,骂声不绝。这可说是一个小序,前后共三百余字,笔墨相当经济。
彼得汪向前走,有老妇要给他看相,缠住不放,他忽然用流利的英语说:“看在老天的份上,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老妇慌忙退下――又是英语。看来英语在此间颇有奇效。
随后介绍了彼得汪的身世经历,他是在台湾的“出国潮”中赴美留学的(这和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十分相像)。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在美国的整整十年中,他就没有煮过一次咖啡。读书时买不起咖啡尽吃冷食,上班后喝的都是公司里的免费咖啡;他到了上海后才第一次买了咖啡壶,在交女朋友时煮咖啡招待她们,还因此得了“咖啡王”的昵称。所以,他从来不谈在美国的经历,却常说“美国哪有上海好”。越是这么说,越显得他神秘,不夸耀,于是在上海女孩中更受欢迎。而他在美国,从来就没有交过一个女朋友,“女人对他视而不见。金发、棕发和红发,甚至黑发,一个个眼高于顶,从他一米七的头皮上掠过……”那十年他是极端落寞的。只有一个叫乔汉纳的娇小丰满的犹太女孩跟他单独外出过一次,那是他绝无仅有的经历。乔汉纳辩才无碍,一直在说,而他却语不成句,因为他“从未用英语谈这么多专业以外的话题”。在谈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时,他更是无言以对。最后,乔汉纳拒绝了他的邀约。这使他觉得很冤。在美国,他发愤“学习那种音调上扬阳光灿烂的社交英语,言不及意。他从来不能真正说什么,也没有人要听”。可是到了上海,英语变成了他的长项,他知道怎么同洋人打交道,他的洋朋友比在美国时多得多。“在公司里,他轻巧越过两个排队的资深副处长,坐上品管部处长的位子,斡旋于美国客户和产品生产线之间。”――读到这里,这位春风得意的彼得汪究竟有多少分量,让人心里打了个问号。这里还轻轻带出一个词汇:越过两个“排队”的处长,似有一些点题的意思了。
在他内心深处,除了与乔汉纳失败的约会,还有另一个丢不开的心结。初到美国时,他不知怎么排队,去邮局买邮票,见一个窗口排了一长条,其他窗口只一个人,他就等在那人后,刚要开口,柜台后的邮务员问:你,排队了吗?他好奇而无辜,但一场羞辱已经降临。他赴美的心情从此再没好过。
现在,他那么善于同美国人打交道,简直如鱼得水,刚刚顺利通过了美国大客户的考核,乐得台湾公司经理对他褒扬有加并许以高额年终奖励。但他心里还是不悦。为什么?作品没有交代,却写了他陪那位客户代表洛伊用餐的过程。服务员上来,对洛伊殷勤不已,却不看一眼黄皮肤的他;洛伊点了鸡肉三明治,上来则是猪肉的,洛伊要换,服务员陪笑解释;他出面了,说了句“去换吧,他是回教徒”,服务员赶紧端走;洛伊问他说了什么如此见效,他假称说了“叫你们老板来”,洛伊摇头:“这些人!”洛伊的蔑视让他不快,但他同样看不起服务员:巴结去吧,任你把脸笑僵,这个洋人也不会算了,鸡肉就是鸡肉……从这样的侧写,可以想见他在公司业务中,担当的也是相似角色:中方巴结老外无视他这个同胞,外方又从内心藐视中国人(无意中也包含了他),他凭着自己的英语和对双方的了解做着斡旋。他可以因自己的如鱼得水(包括在泡女孩方面)满意自足,但终究难逃屈辱感的隐隐纠缠。
此后的情节急转直下。一个老外的派对请他参加,一到那个环境,他的英语又不够用了,满脸冒汗,借机退场;却在这里邂逅了乔汉纳,乔称赞他像变了个人,变得自信了,他也因此得意,并卖弄了“海归”之类的新语;乔汉纳向他请教中文,包括墙上看到的“不要插队”的标语,他当然乐于解释;不料乔不改旧习,仍是兴趣广泛,关注政治,追问他“插队有别的意思吧,比如在‘文革’中……”这又不是他的专业了,他不懂,也不知怎么说,于是再次落荒而逃。
他带着酒意,想买一份三明治,一个高大的英国人叫他“排队”,他觉得自己是先来的,英国人一脸的不屑和不计较,挥挥手让他买,他感到受了天大的侮辱,所有的旧恨――平时隐隐累积的所有屈辱感――忽然都涌上来了,仗着这是他的福地上海,不是纽约,他爆发了,竟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