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不是御医,却为慈禧治好血崩之疾.doc
他不是御医,却为慈禧治好血崩之疾
慈禧晚年重病时说过一句:“要是薛福辰还在,我的病恐怕可以治好了”。这薛福辰何许人?他为何让慈禧如此思念?
薛福辰的生平事迹鲜为人知,倒是他的弟弟薛福却颇有些名气,后者曾在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手下谋事多年,是清末著名“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曾出使英、法、意等国,善古文辞法,著有《庸盒全集》存世。
薛福辰的功名远不及其弟,他也并非清宫御医,却因为慈禧太后治好过血崩之疾,受到慈禧极度信任,成为晚清一段佳话。
慈禧“积郁成痨”,广招名医
薛福辰(1 8 3 1 - 1 8 8 9年),字抚屏,江苏无锡人,自幼习制举业,温经读史,兼览百家。咸丰五年(1855年)中顺天(今北京)乡试举人,遂入京都工部候补。薛怀抱用世之志,然宦途坎坷,累试礼部不第,沉浮工部六七年。因居闲无事,薛遍览医药书藉,数年穷思极研后,掌握了大量医药知识,竟然成为一名无师自通的名医。薛以所学常在京师好友中一试身手,居然屡屡显效。后来,薛入湖广总督李瀚章幕府,调发山东补用知府,几年后又升道员,然终未大显。宦途艰涩,使他已无意功名,极欲归隐回乡。
光绪六年(1880年)初,慈禧太后因长期“内忧外患”而“积郁成痨”。当时慈禧的病情很复杂,常表现出“气怯身软,神虚不眠,脾虚久泻、嘈杂作呕”等症候。虽经太医院御医反复诊治,但病情未有明显改观,众御医皆感束手。于是,清廷在全国广招名医进京为太后治病。
由于直隶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李瀚章兄弟皆与薛是好朋友,也知此公精于医道,于是二李联名保荐薛福辰入宫为太后请脉。此乃薛一生之转机。
领旨入宫 太后粗报大安
1880年6月24日,薛领旨入宫,太后先问薛医道渊源、所宗何家医派,薛一一作答。太后又问:“你看过妇科病没有?”薛答:“看过许多,臣在京、湖北和山东时,亲友家内眷有疾,都请臣看。”太后似乎有些放心,说:“可以(诊病)了。”于是,薛前趋跪下,隔帘为太后切脉,先按右手又接按左手,薛细心体查,只觉指下脉细软无力,六脉(左右“寸关尺”)皆虚。随后,太后示意将帘打开,薛“瞻见玉色”,只见太后面容倦怠,皮色萎黄,颧骨瘦削,眼圈发青。这一切一视,薛心里对太后病情已十知八九:太后经过一次严重的血崩,而下药未能对症,虚弱到了极点。
太后问:“我究竟得了什么病?”薛恐太后忌讳“血崩”二字,遂答道:“皇太后的病在肝脾,肝胆有热则不安眠,脾不健运则胃逆,不思饮食而作呕,总宜先健脾止呕,打开胃口才是。”太后说:“你的话有些道理,下去开方吧!”薛于是在处方中写了半夏、干姜、川椒、竹叶等味,意在和胃止呕,导肝热下行。然而,太医院御医李德立见方后说:“上头交待,姜椒必不可用。”薛虽解释姜椒应用自有深意,李终不以为然。由于是初次请脉,薛也不便坚持己见,只好与诸医商量。最后由薛拟以“四君子汤”去人参、加半夏等味。好在这是一剂很王道的药,与健脾和胃并不相悖。太后服几剂后,病情平稳。其后薛又在方中加人参、麦冬以温补甘润。再服数剂,太后的病渐渐有了起色。这时,太后对薛有些信任了,每次诊脉总要薛给她详加分析病情和处方用意,太后也深为满意。
为太后治病,须万分谨慎,一般处方都要经诸医商讨理法方药,力求稳妥。薛多次诊脉后,对太后病情已了如指掌,每制一方,他都倾心竭力。薛生性耿直,对御医们怕担责任,喜开“太平方”的做法很是反感。他治病重视对“症”而不对人,为此也常常为一方一药与诸医争辩,必得当乃已,有时把个别太医也“得罪”了。薛善温补,但更重辩证论治。一次,太后出现“脾肾两虚”,兼见“骨蒸”发热,他提出“当用地骨皮等先折之,再用温补”。他医提出异议,薛却“援引古书,精核无间,诸医终无以夺”。事实证明,太后的病经他的主方却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医病有功 嘉奖连连
慈禧的病十分复杂,虚实互见。薛氏认为,其病是以“虚”为主,总宜养心、健脾、益气诸法治疗。他先后投以“四君、归脾、保元、四神”等汤化裁,经数十次调治,太后病情大为好转。薛因医术精湛,所拟方药常被采用,收效显著,作为外来征医(不叫“御医”),薛“担荷独巨”,很受太后赏识。据“清宫医案”记载,从诊脉次数看,该年6月至12月,薛几乎每天都在请脉之例,次数也居外来征医之最,而当诸医先后均回原省后,薛却奉旨仍留京中继续为太后调治。这都足以说明太后对他的信任程度。
光绪七年六月,太后粗报大安。由于薛福辰功劳最大,慈禧太后令赐薛“职业修明”匾额一个,并赏貂裘一件和玉珠等。至此,薛本应“载誉离京”,但“老佛爷”“新恙悉愈”还需“旧恙一一就愈”,故仍被留在京中继续调理。到了光绪八年十二月,太后病痊愈,报万安。遂下诏:赏薛头品顶戴,改补直隶永通道。太后又赐薛蟒袍玉带各一,并赏宴体元殿、长春宫听戏、西厂子观灯,太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