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年运用通补法治疗慢性腹泻经验.docVIP

周乐年运用通补法治疗慢性腹泻经验.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乐年运用通补法治疗慢性腹泻经验.doc

周乐年运用通补法治疗慢性腹泻经验   摘要:通补法,即寓通于补,是名中医周乐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主要讨论了通补法在慢性腹泻病因病机的认识、治则治法的确定以及具体遣方用药方面的重要意义,以给临床医师更多的启发。   关键词:名医经验;周乐年;慢性腹泻;通补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25   中图分类号:R2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105-03   ZHOU Le-nian’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hronic Diarrhea Through Tongbu Therapy LIU Jing, LI Bao-shuang, CHEN Ting, ZHANG Jiao, CHENG Zheng-yi, ZHONG Min (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ongbu therapy, involving removing in reinforcing, is an important thought proposed by China’s famous TCM doctor ZHOU Le-nian in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treating rules and methods, and specific prescribing and medication of chronic diarrhea, which will enlighten clinical doctors.   Key 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ZHOU Le-nian; chronic diarrhea; Tongbu therapy   慢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d)、粪便量增加(200 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的病证[1]。其病理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异常及精神神经因素异常相关。目前现代医学临床药物治疗大多以对症为主,但改善作用并不明显。而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为本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慢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主脏在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脾肾阳虚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乐年教授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以通补法治疗慢性腹泻,获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1 理论溯源   通补法认为脾肾阳虚是慢性腹泻的病理基础,同时又考虑到肠胃的运动功能及阳气的推动作用,因而提出寓通于补,在重视脾胃虚证的基础上兼顾其腐熟   基金项目: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011年)   通讯作者:钟民,E-mail:windzm8@   及转运水谷的特性。   通补法源自《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阐述了泄泻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于脾胃虚弱;《素问?五脏别论篇》“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食而不满,满而不实也”从胃肠生理特征上点明了胃肠虚实相兼的特征,为通补法的提出奠定了生理学基础。其后,《脉经》将泄泻命名为“下利”,并指出“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或“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提出了以温补法及下法治疗泄泻。明清时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及“腑病以通为补”,认为泄泻病位在脾胃,同时提出脾胃分治,脾宜补益,而胃宜通降,一通一补,可见一斑。周老在继承前人治泻思想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以通补法治疗慢性腹泻。   2 通补法对慢性腹泻病因病机认识的四面观   2.1 脏腑观,脾肾为主   慢性腹泻多病程较长,久病势必会损伤正气。脾主升清、运化,《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气虚弱,失其升清之功,而致泄泻。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生理上紧密联系,病理上息息相关,此脏受损多累及彼脏。因此,脾胃受损,先天之精不得充养,以致肾气肾精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