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副词,通“已”,已经 ①“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复音虚词 ①用 ②以为,认为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5)动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殽之战》)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语气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经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介词 因为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①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3)副词 ①依靠,凭借 ②遵循,沿袭 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4)动词 机会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5)名词,机会 (1)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4)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1、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3、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介词 (6)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10)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 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7、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殽之战》) 介词 跟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 和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吧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此时读yú ①给与 ②结交 ③赞同 ④参加,参与,此时读yù 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屈原列传》) 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4)动词 ①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③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④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啊”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