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训俭示康补充资料二年班座号姓名.doc
訓 儉 示 康 補充資料 二年 班 座號 姓名
一、課文重點點整理
(一)題解
出處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體裁 家訓散文 主旨 闡述儉德以教誡其子司馬康,期盼司馬康不但要身體力行,並且要垂訓子孫。 寫作背景 司馬光有感於當時社會風俗日趨奢靡,乃作此文。 地位 中國( 家訓文章 )的典範作品。 (二)作者
司馬光 時代 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人 字號 字君實 別稱 世稱( 涑水先生 ) 經歷 1.神宗時因批評新法,與王安石不合,求去。
2.居洛陽十五年,專心纂修( 《資治通鑑》 ),絕口不提政事。
3.哲宗即位,起用為相,將新法中對民生有害的部分,一概廢止。因勤於政事,日夜勞累,居相位八月而卒。封溫國公,諡文正。
4.為人恭儉磊落,嘗自云:「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 對人言者 )耳。」 文風 文章樸實明暢,如其為人。 作品 著有( 《資治通鑑》 ),後人輯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三)寫作方法
手法
分析 正反論述 分別從( 儉 )、( 奢 )兩面進行論述,正反對照,彰顯題旨。 引言事為證 舉大量事例及聖賢嘉言為證,議論明確,具說服力。 課文
分析 1 儉 先從家風及個性著筆,現身說法:
(1)羞著金銀華美之服。(2)聞喜宴獨不戴花。(3)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2 儉/奢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引孔子三段言論→崇尚儉德)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以儉相詬病 3 儉/奢 列舉正反實例,批評當代風俗頹敝。
奢:(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
(士大夫宴客,數月營聚 )
儉:(士大夫宴客,物薄而情厚 ) 4 儉 舉當代名賢躬行儉約的事例,說明儉的重要與必要。
( 李文靖)治居第,( 參政魯公)殤於酒家,( 張文節 )自奉清約 5 儉/奢 引用御孫語為言例,分析儉與侈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儉,德之共也→君子( 直道而行 )、小人( 遠罪豐家 )
侈,惡之大也→君子( 枉道速禍 )、小人( 敗家喪身 ) 6 儉/奢 舉事例說明儉可以立名、侈足以致敗的道理。
以儉立名:正考父→( 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季文子→( 君子以為忠 )
以侈自敗:管仲→(孔子鄙其小器 ),
公叔文子→( 其子以富得罪出亡 )
何曾→(至孫以驕溢傾家 )
石崇→( 足以此死東市 )
寇萊公→( 子孫今多窮困 ) 7 儉 期許司馬康身體力行並傳為家訓。 二、《資治通鑑》
作者 由( 司馬光 )主撰,協助編撰的主要有范祖禹、劉攽、劉恕三人,耗費十九年,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一○八四年)成書。 修書
過程 1.先由三位助手蒐集資料,集中有關的史料作成「叢目」。
2.再整理成略具條理的初稿,稱為「長編」。
3.再經初步刪成「廣本」。
4.最後由( 司馬光 )抉擇取捨而成書。 起訖 所記上起( 戰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四○三年)三家分晉,下終( 五代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九五九年)五代結束,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事。 卷數 二百九十四卷 體例 ( 編年 )體通史 內容 網羅極其宏富,包舉國家興衰之跡,生民休戚之事,並寓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之意;文繁義博,體大思精,採用雜史至三百二十餘種。 命名 書名原稱《通志》,宋神宗以其( 有資於治道 ),因此命名《資治通鑑》,並親自作序。 三、史書分類
類 別性 質舉 例以人為主史記、漢書及一切正史以時為綱紀事本末體以事為綱通鑑紀事本末國別史以國為主,分國記載國語、戰國策以言為主尚書、國語雜史大抵事關國家或屬遺聞舊事貞觀政以典章制度為主史評以評論史事為主史通、文史通義史記與資治通鑑比較史記資治通鑑異 名太史公書通鑑作 者 北宋司馬光主撰起訖朝代 黃帝~漢武帝戰國~五代內 容 包羅萬象偏重於政治、軍事體 例 紀傳體編年體性 質 通史通史地 位 正史非正史價 值 紀傳體之祖治國寶鑑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1.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 1.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陶淵明〈桃花源記〉) 副才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 副竟然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代你;你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在陳絕糧,從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