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墨者黑孩子遇“损友”家长很纠结.docx
近墨者黑 孩子遇“损友”家长很纠结跟“熊孩子”玩了几次“过家家”,伢学会了打人、撒泼;跟“恶作剧公主”处了个周末,伢也学会蹂躏小动物;跟“苹果控”玩了几回,伢也爱上了“苹果”……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说毕业是“分手季”,那么新学年伊始就是最旺“交友季”。当孩子遇上“损友”怎么办?哪类“损友”最令家长心忧?当众“虐蝶” 6岁女儿学“恶作剧公主”“太残忍了,居然把蝴蝶翅膀当众扯碎。”昨天,家住常青花园的张女士回想起女儿可可的惊人之举,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前日张女士和几个好友相邀带各自的孩子去汉南看蝴蝶展。蝶园内,孩子们四处追赶蝴蝶。6岁的女儿原本是怕昆虫的,可看到其他小朋友没有丝毫怕意,也跟着大家一起抓蝴蝶。过了一会儿,女儿拎着一只蝴蝶跑回来找她,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女儿当着她的面,笑嘻嘻地把蝴蝶的一对翅膀扯碎了。“我吼了几句,她哭得吓死人,还一脚把蝴蝶的残肢踩得稀烂。”张女士说,“冷战”了半个小时后,她问女儿为什么要那么残忍地对待蝴蝶,女儿坦言是看到雯雯姐姐(其中一位好友的女儿,比较任性,喜欢搞恶作剧。)这么做她才照做的,而且其他几个小朋友也做了。了解了女儿“虐蝶”背后的原因后,张女士很想给雯雯妈打电话,又担心伤了朋友间的和气。可如果就此翻篇,又怕往后女儿跟着“恶作剧公主”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拳打奶奶 “小绅士”看《熊出没》成“熊孩子”家住百步亭花园的程女士说,她当了近4年的全职妈妈,别的功劳不敢贪,但在儿子的习惯养成方面她向来重视,儿子在朋友圈里是出名的“小绅士”。眼看儿子大了,她觉得是时候重启自己的事业,就把奶奶接来帮忙照看儿子。老人年纪大了,没有精力陪儿子玩,常常把儿子带到小区里跟其他的小朋友玩。儿子跟其中一位大他一岁多的小哥哥玩得较投缘,时不时去小哥哥家串门。小哥哥也是由老人带,特别喜欢看《熊出没》,儿子经常跟着小哥哥一起玩角色扮演,一个演熊大,一个演熊二,老人就成了小哥俩斗的“光头强”。“他下手没有轻重,打得奶奶连连讨饶。”程女士说,有一天她下班回家,看见儿子一脸怒容朝奶奶抡拳头,奶奶被打倒在沙发上。她当即喝止,儿子不乐意,嘴里还念念叨叨地,“看我不整死你,看我不整死你……”奶奶还护犊子,说两人正在演《熊出没》。事后,她提出一道禁令:不许看《熊出没》,最好跟那位小哥哥少来往。然而,事情并没到此为止。老人认为她太过严苛,趁她不在家时,继续纵容儿子想看就看,想打就打。程女士只得做回全职妈妈。“苹果”诱惑 偶遇“苹果控”变得无“果”不欢谈到“损友”,可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孩子交上哪些“损友”最令家长担忧?记者随机采访了30多位孩子年龄在3~10岁的家长,令人意外的是“苹果控”高于“熊孩子”和“糊孩子”。3岁半的欣怡近日出现散光症状,医生给出一条建议:远离“苹果”。对此,家住武昌水果湖的赵女士懊悔不已。赵女士说,现在的孩子少有玩伴,大人的朋友圈就成了小孩的朋友圈。周末有时间,她跟闺蜜搞大聚会,孩子们就搞小聚会。大人们一起聊天、喝茶,小孩子们就凑在一起玩i phone、ipad。女儿过去很少碰这些,起初只是围观一下,后来跟着哥哥、姐姐也玩上了瘾。每天她一下班,女儿的眼睛就亮了,非要缠着她把手机交出来,否则她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专家观点遭遇“损友”也是一种成长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家庭与社区教育研究室主任陈红梅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玩伴,家长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发展孩子的朋友圈是一种较好的帮孩子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渠道。在这个小团体里,孩子的个性得到释放,优点和缺点都会呈现出来,家长不要苛求每个孩子都十全十美,更不能因为某次看不顺眼就阻止孩子跟某个孩子交往。通俗的说,不能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碰到“损友”并不可怕,相反可视之为成长的机会。鉴于幼儿和小学低龄段的孩子缺乏辨识能力,喜欢盲从、模仿,家长可以此为契机进行善恶、规则等方面的引导。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同伴的影响可能远超过父母教育,此时孩子交什么朋友,家长往往越干涉越事与愿违,“禁止令”可能会变成“反叛符”。建议家长先冷静旁观,只有真正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朋友,才能给出让孩子信服的建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2课教学设计doc.doc
- 2015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15篇.doc
- 4Amyfriends.doc
- 7年级强练.doc
- Unit3Topic1SectionD教学设计.doc
- Unit3Topic2SectionA教学案例.doc
- ZXXKCOM2011010616132559698.doc
- ɑngengingong.doc
- 《中考面对面》2015年中考英语(山西,人教版)高频话题写作指南八年级(下)Units5-6难忘的事情(共16张PPT).ppt
-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收获.doc
- 岸基供电系统 第4部分:工频电源.pdf
- 人教版八下英语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_测试卷.docx
- 热带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木薯.pdf
- 草原防火阻隔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 渔用气胀救生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大练兵语文试卷.docx
- 食品安全-花椒籽油 (2).pdf
- 2025年海博思创分析报告:储能集成“小巨人”,国内外业务进展可期.pdf
- 地理标志产品 宽城板栗.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