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EP检查方法 1.? 刺激:有电流和磁场两种刺激技术方法(下面介绍电流刺激) 刺激电极:一对表面电极、直径1.5cm,极间距离5cm。 刺激部位: (1) 上肢纪录:颅顶(C2)向纪录肢体对侧旁开7cm处按置阳极,阴极置于其上方。 (2)? 下肢纪录:头部阳极置C2,阴极在其前方;腰部阴极置胸12和腰1棘突间,阳极置其上方。刺激电流波宽50~100μs,强度达超强,使电位反应幅度达最大。 * 2. 纪录:用一对表面电极按肌腹至肌腱排列方式纪录肌肉的复合动作电位(即MEP) 靶肌常用手大鱼际母短展肌和小腿胫前肌。 * 检测指标:反应的潜伏期和波幅 正常参考值 纪录靶肌 头部 潜伏期ms 波幅mv 潜伏期ms 波幅mv CMC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ms 拇短展肌 18.4±1.53 4.3±2.83 11.3±0.82 13.7±5.27 7.2±1.41 胫前肌 23.4±1.79 3.2±1.67 10.1±0.69 8.8±4.2 13.4±1.55 * 异常值判断 1.??????潜伏期和(或)CMCT延长。CMCT值代表锥体束功能(刺激头部皮质的反应潜伏期减去刺激颈或腰椎的反应潜伏期) 2.?????? 低波幅(1.0mV) 3.?????? 波形离散 4.?????? 反应阈值增高 5.?????? 反应波缺失 * MEP临床应用 1.?????? 多发硬化(MS) 2.?????? 运动神经元疾病 3.?????? 颈椎病 4.?????? 脑梗死性偏瘫 5.?????? 枕大孔区病变 6.??????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 谢 谢 *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康复科 * 定义 在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感受器)人为地给予一个适宜刺激,于相应的神经道路上检出的与刺激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 * 诱发电位分类 1.?????? 按检查传入或传出神经道路分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 2.?????? 按感觉刺激的形式分躯体感觉,听觉和视觉三种诱发电位。 3.?????? 按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期长短分短、中、长潜伏诱发电位。 4.?????? 按纪录部分距离诱发电位神经发生源的远近分近电场电位和远电场电位。 *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1.?????? 广义的脑诱发电位分两大类,即非特异性和特异性。 1)? 非特异性:脑自发电位经各种诱发刺激(光、声、电、感觉、过度换气等)而形成的脑电位变化。其特点为不同刺激形成相同的脑波变化。如视反应、觉醒反应等。 2)? 特异性:因不同刺激(体感、视或听)通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道路,在脑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诱发电位信号。其电位波幅低(2μv)通常被埋没于自发电位中。 *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2. 锁时特性:诱发电位信号的形成和刺激有固定的时间间隔,是同步的,和叠加次数形成正比的增大。 3. 计算机叠加平均技术。 4. 诱发电位有其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及神经发生源,是神经的脑群体突触后电位的综合。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 基本特点: 1.???与刺激有锁时关系。潜伏期长短取决于 1)? 传导通路长短 2)? 神经传导速度 3)? 突触延搁时间 2.??恒定的反应形式,即有固定的波形组成,他们都有相应的神经发生源。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在50ms分析时程内,可在刺激点对侧顶部恒常纪录到一个“w”形波群,即N20-P25-N35-P45。其中N20-P25复合波起源于主感觉皮质S1区。 * SEP检查方法 (一)?? 腕正中神经SLSEP 1.?????? 刺激 分别刺激左右腕正中神经(相当于“内关”穴处),脉冲电流波宽0.1~0.2ms,刺激速率1~3次/s,逐渐递增强度引起拇指轻微抽动。 2.?????? 纪录 临床上常由三个纪录导联组合而成。 1)? 导联1:锁骨上窝欧勃(Erb)点——正中前额FP2,记录臂丛神经N9电位,作为周围神经监护电位。 * 2)? 导联2:第七颈椎棘突CV7——正中前额FP2,记录N13电位,记录到的是下颈髓后角与延髓交界楔束核的综合电位。 3)? 导联3:对侧顶部P3——正中前额FP2纪录N20-P25复合波,是主感觉皮质最早的反应波。 * 3.???? 测量指标 1)? 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可由腕锁距离和欧勃电位N9潜伏期计算出。 2)? 波峰间潜伏期(IPL)及左右侧差值(ILD)N9-N13→臂丛、脊神经后根和脊神经后束传导时间。 N13-N20→中枢感觉传导时间,是延髓楔束核至皮质的传导速度。 N9-N20 3)? 波幅几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 * 4.????? SEP正常参考值(上肢) PL(ms) IPL(ms) N9 N9~N13 N1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