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细菌在泌尿系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初步研究.doc

纳米细菌在泌尿系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初步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纳米细菌在泌尿系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初步研究.doc

项目编号_____ 石 河 子 大 学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申 请项目名称?纳米细菌在泌尿系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初步研究??? 项目??创业实践项目 ??? 项目负责人??????????? ? 学院、年级、专业???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634753147@?????填表日?? 2012-12-6??? ????? ? ?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制表 ??填表说明 ???项目 项目名称 纳米细菌在泌尿系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初步研究负责人参加成员纳米细菌 培养纳米细菌 培养结石、培养液成分分析项目申请理由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我国人群中尿石症的患病率约为120/10万~6020/10万[1]。其高发年龄为20~50岁,占90%,男性略多于女性[2]。泌尿系结石以肾结石最常见,尿石症病因很复杂, 它的病因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膳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多种学说解释其发生机制,但仍不够明了,故给泌尿系结石的防治带来了困难。 虽然近年来对该病的外科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诸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经皮肾镜等微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其发病率居高不下,10年复发率高达50%。Kamihira等[3]调查发现,尿路结石患者ESWL治疗后1、3、5年的结石复发率分别为6.70%、28.0%和41.8%。方克伟[4]等认为治疗方法的进展并未降低结石的复发性,加强预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上尿路结石的发病仍有继续升高的趋势。如何防止该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后如何防止结石复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就是结石的病因诊断。 国内外研究表明,纳米细菌可能是泌尿系结石的病因学之一,在泌尿系结石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纳米细菌具有独特的矿化能力,为迄今发现的唯一能产生羟磷灰石矿物沉积于人体的病原菌,已经证实其存在于人体血液、尿及许多器官组织中[5],其可作为活性中心,黏附、侵入并破坏肾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和肾乳头细胞,形成磷灰石晶核,从而诱发结石形成。 纳米细菌是Kajander E.O[6]等在调查牛血清培养失败时发现的,特殊的培养条件导致了一种具有细胞毒作用的生物被膜,这种生物膜包含了一种革兰染色阴性基因序列为16srRNA的颗粒,这些颗粒被命名为“纳米细菌”。纳米细菌是直径约为80~500 nm 的革兰氏阴性菌,约为普通细菌的1/l00。纳米细菌呈球状或球杆状,细胞壁较厚,无荚膜与鞭毛。 纳米细菌在肾结石的发展中可能具有病因学作用,通过扫描电镜和结石培养证实纳米粒子在上尿路结石中的存在。Ciftcioglu N[7]等对72例来自芬兰的肾结石进行纳米粒子培养和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有70例呈阳性,提示97.2%的肾结石中含有纳米细菌,实验中尽管磷灰石结石对纳米粒子的抗原信号最高,统计表明纳米细菌的阳性率与肾结石的结石分析类型无显著关系。Kajander E.0.等对30例肾结石经纳米细菌培养后鉴定,阳性率高达100%。也有研究者通过兔动物实验中发现,当静脉注射Tc标记的纳米细菌15min后,纳米细菌不但在兔肾脏中聚集,而且排泄至尿液中。这些具有细胞毒性的聚集在肾脏中的纳米细菌可以黏附、侵入并破坏兔肾集合管的细胞,导致纳米细菌诱导产生磷灰石矿物沉积在细胞损伤处,并作为活性中心诱导结石在兔肾内形成。于澄钒,黄晓波,陈亮等[8]对纳米细菌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及晶体滞留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纳米细菌对共同培养的HK-2细胞造成损伤,损伤程度随作用时间加长而加重,纳米细菌损伤细胞后,细胞的晶体粘附性明显增强,随损伤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与一水草酸钙晶体的粘附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Shiekh等[9]应用培养的纳米细菌经静脉感染Wister大鼠,8周后尸检发现实验鼠的肾小管内面发生广泛钙化。胡卫国,王晓峰等[10]应用确诊为肾结石患者的血清同样培养出纳米细菌,阳性率为92%, 通过单抗和Von kossa染色鉴定为包被含钙外壳的纳米细菌。Sheikh等[9]应用纳米细菌鼠尾静脉注射实验大鼠,尸检在鼠肾的肾小管管腔内发现不规则颗粒样结晶,Von kossa染色阳性,以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为主,空白对照组则没有结晶。 由此可见,纳米细菌与泌尿系结石之间关系密切,纳米细菌与泌尿系结石形成之间存在联系的理论依据有①在肾结石内可直接找到纳米细菌②把肾结石处理后培养可找到与肾结石内相同形式的纳米细菌③纳米细菌体外培养有钙化石头形成④纳米细菌接种至大鼠的肾内有肾结石的形成。 那么,纳米细菌是导致泌尿系结石发生的根源吗?为何血、尿纳米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却一侧患结石,而另一侧却没有呢?为此,我们选择单侧上尿路结石患者,在膀胱镜下留置双侧输尿管导管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