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腹泻病例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主动监测、溯源和分子分型研究.docVIP

门头沟区腹泻病例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主动监测、溯源和分子分型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门头沟区腹泻病例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主动监测、溯源和分子分型研究.doc

门头沟区腹泻病例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主动监测、溯源和分子分型研究   摘 要:依托北京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开展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分子特征和血清学分型。2014年4月~2015年3月,对北京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进行PFEG分子分型和图谱分析。11株副溶血弧菌经PFEG分型后,得到10个不同的带型,带型间相似度在0%~84.6%之间;21株沙门氏菌获得16种带型,带型间相似度在20.8%~88.9%之间菌株,部分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但总体遗传特证多样。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部分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菌株分子特征呈现遗传多样性,说明建立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分子分型图谱库,对于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诊断及溯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腹泻 副溶血弧菌 沙门氏菌 分子分型   食源性疾病作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危害程度和导致的损失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食品中侵染的致病生物因子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病原和诱因。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细菌性微生物引起,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osa)、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和志贺氏菌(Shigella spp)是主要的3类食源性致病菌[1]。副溶血弧菌(Vi. parahemolyticus)作为一种嗜盐性弧菌,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食源性水产品致病菌[2],也是近20年来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最常见的病原菌[3]。同时,沙门氏菌病也是世界范围主要的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主要是摄入沙门氏菌污染的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患者多表现为腹泻、发热、腹痛或痉孪、呕吐、头痛和恶心等典型症状[4]。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频繁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凸显了食源性疾病来源的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的主动监测以及分子分型和溯源防控的重要性。   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通过对病人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和比对分析,开展分布调查和追踪溯源,能够早期发现和识别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传染源追踪、传播途径调查和识别等暴发调查以及防控措施制定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诊断病例为监测对象,采集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病人的大便样本,进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的监测和分子分型溯源,对于全面了解门头沟区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时识别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制定合理的控制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1.1 监测点设置   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京煤集团总医院作为食源性疾病来源的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的主动监测点,诊断医生根据病例定义筛选病人进行监测样本的采集,北京市门头沟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负责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的检测、鉴定,分子分型由北京市疾控中心完成。   1.1.2 病例定义[5]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1.1.3 样本采集   采集监测病例新鲜粪便1~2g置于无菌塑料便盒中(如采样困难,可采用无菌棉拭子以直肠内采集粪便后,置Cary-Blair运送培养基,室温保存运送,忌冰箱冷藏),2~8℃、4h内检测。2014年4月~2015年3月,共完成350件样本的采集和监测。   1.1.4 主要设备与试剂   弧菌显色培养基、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郑州人福博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嗜盐性试验培养基(0%、3%、6%、8%,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API 20E生化鉴定条、浊度仪(Densimat),梅里埃公司;Seakem Gold琼脂糖,美国Cambrex BioScience Rockland;蛋白酶K,德国Merck;限制性内切酶XbaⅠ,北京六合通经贸有限公司;脉冲场凝胶电泳仪及配套设备、凝胶成像系统均购自美国Bio-Rad;试验用去离子水系统。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参照文献[5]规定的要求,参照GB 4789规定的方法进行病例大便样本的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的检测、鉴定。   1.2.2 PFGE分型及聚类分析   参照国际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监测网络PulseNet以及201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的PFGE分型的标准操程序进行[6]。副溶血弧菌主要步骤:胶块内染色体DNA的酶切使用内切酶NotⅠ酶切(标准菌株H9812使用XbaⅠ酶切),在CH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