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州运河疏浚史论略
纪玲妹 仲兆宏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内容摘要 近代以前,运河疏浚事关常州地方社会的生产生活,也是常州地方社会治理的重要事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在运河疏浚上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和心血,地方百姓承担了疏浚的工役。但政府对运河的疏浚未能有固定的政策和措施,致使疏浚任意而无可持续性,地方社会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晚清民间力量主导的疏浚,使我们清晰看到民间力量的强劲和功效。这在今天的社会治理过程中,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关键词 常州 运河 疏浚
一、常州运河概况
常州位于苏南,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常郡南俯震泽,北枕大江,西承金坛、长兴、溧阳来源之水,东泻苏境”,故常州府为东南水会。至晚清,常州形成了南为滆湖(今名西太湖),北为长江,运河贯穿其中,以运河为经,左右诸水为纬的水利体系。春秋时期,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吴王夫差开凿运河,自苏州望亭经无锡、常州,抵奔牛,达于孟河,长一百七十余里,为运河江南段之始。隋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以洛阳为中心分南北四段开凿运河,始形成京杭大运河(以下简称运河)。大业六年(610),诏自京口(镇江)至余杭(杭州),穿河八百里,广十余丈,以便隋炀帝乘龙舟巡视(浙江)会稽。唐代白居易曾有“平河七百里”之句。此为运河江南段。至清末,常州境内运河自丹阳吕城三板桥东南行五十里,穿常州城,至洪济庵,为武进与阳湖界,又东南行四十五里至横林五牧七姑庙,与无锡界。故运河在常州境内近一百里。
清代常州学者邵长衡在《水利议》中曾说:“水利之大,曰转漕、曰溉田。”常州运河自明代中叶至清代晚期之前,是朝廷漕运的主要通道,武进农田灌溉也主要依赖运河。除此之外,运河是常州诸水流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水利运输经常州入长江和长江上、下游的货物进入常州的主要和重要之路。因此,运河是常州最主要的贸易和交通要道。同时,运河穿常州城而过,又关系着常州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运河是城内居民饮水的最主要来源;二、在没有现代环卫系统的传统社会,农村的粪船经运河运输城内的粪便,既保障了城市环境整洁,又保证了农村肥料的来源;三、为城内提供燃料,载满柴草的柴船必须从运河经过;四、运河水道是城市消防设施的重要一环。所以,清代常州学者陈玉璂曾说:“夫市河,则城市之民所仰以谋生,亦乡村之民所由以粪田者。” 因此,常州境内的运河承载着四大功能:漕运、灌溉、贸易交通要道、城内居民的生活要道。
二、常州运河的疏浚的历史及其特点
(一)疏浚的必要性
正如德国学者埃米尔·路德维希所说:“运河无论大小,都从来没有停止过疏浚。就像歌特式大教堂近旁总是有些脚手架一样,这些运河也永远需要整修、翻建或拓宽。如同那些大教堂一样,修建工作在里外同时进行。”而对常州运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常州枕江蹈湖,北为长江,南为太湖、滆湖等湖。运河贯其中,而无高山大川。在风调雨顺之时,运河由长江注水,太湖等湖出水;下雨时也从长江出水,干旱时也由太湖等湖注水。但武进地形大都西北高而东南下,高处常苦于旱,低处常苦于涝。因而,西北地高地区需要陂塘蓄水,东南低田地区需要沟港、围塍排水。沟港陂塘贵在深,深则多臧水,大雨时不易溢出,干旱时不易枯竭。因此,常州沟港陂塘纵横。沟港陂塘水流缓慢易于沉淀,易于沉淀则易于淤积。滨湖滨江的河道尤为易于淤积。而运河为西来之水,经丹阳黄土丘陵之后,泥沙较多,更加重了淤积。另有不少滨河居民破堤为田,壅土入河,以致河道广者狭,深者浅。水大则无以为保障,水小则无以为灌溉。同时,运河穿常州城而过,船多水浅,运河城内段也时常壅塞淤积。壅塞淤积后用船进行搬驳也不能解决问题,如嘉庆六年(1801)春“雇徇驳船三百余只起驳,不特赔费颇多,而雇用民船难免扰累,且累官府累船户客商,不一而足”。 正由于常州这样的水利地理形势,使常州运河的疏浚既关系着地方农业的生产,又联系着地方城市百姓的日常生活。一旦河道淤塞,不仅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交通运输无法进行,城市的基本生活也得不到正常保证。因此,常州运河等河的疏浚成为历代常州地方社会的重要事项。“一切诸田间水道陂塘定以间岁一小浚,十年一大浚。”按例“运河是一年一浚。晚清,“运河自漕粮改归海运,不复岁浚,河身日淤,民田无从灌溉,舟行不通。”
(二)常州运河疏浚的历史
隋代常州运河开凿以来,唐和五代时未见有疏浚的记载。宋代至清末,则代代疏浚。其具体情况见下表。
历代常州运河疏浚一览表
序号 朝代 时间 发起者 工程量、费用、出资方及备注 1 宋 嘉祐三年(1058) 常州知州王安石 会秋大霖雨,民苦之,多自经死,役竟罢。 2 嘉祐六年(1061) 常州知州陈襄 太湖积水横遏运河不得入江。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