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房立营.ppt.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生物化学中的 诺贝尔奖 主讲人:房立营 2010级化学基地班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对于诺贝尔奖你 知道多少?? 为什么中国人百年难圆诺奖梦?? 中国现在有 多少位诺奖得主??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1901—2012年间诺贝尔化学奖统计 德国 28 英国 26 美国 60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1901—2012年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统计 德国 14 英国 30 美国 94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12 年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教授、生物化学教授。1968年开始利用放射学追踪细胞受体。2012年因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布莱恩·克比尔卡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与医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科学院院士。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G蛋白偶联受体 一种与三聚体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是一大类膜蛋白质受体的统称。含有7个穿膜区,这类受体的共同点是其立体结构中都有七个跨膜α螺旋,且其肽链的C端和连接第5和第6个跨膜螺旋的胞内环上都有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结合位点。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的疾病为数众多,并且大约40%的现代药物都以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靶点。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激活所偶联的G蛋白,启动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并导致各种生物效应。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众多生理过程,包括感光、嗅觉、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免疫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以及维持稳态等等。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2012绝不是世界末日!!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结语:诺贝尔奖虽然给人类指明了一扇用成体细胞诱导分化干细胞治疗种种疾病的新窗口,甚至可以移植由此培育的自体器官让人类寿命延长,但是要获得临床上满意的治疗效果,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6年山中伸弥等科学家把4个关键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入小鼠的成纤维细胞,使其变成多功能干细胞。这意味着未成熟的细胞能够发展成所有类型的细胞。山中伸弥从其他科学家已经公布的研究结果中挑选出24种最有希望的基因。在试验室中他发现这24种基因中的确有4种基因可以将人体细胞重组成干细胞。他把4种基因注入皮肤细胞,从而得到“鸡尾酒”iPS细胞。 事实证明这4个基因中,其中一个基因确实是“一次天大的冒险”,因为这一个是与癌症相关的基因。数月后他又发现即使不使用这个致癌基因,他仍然能够重组细胞,这样癌变的几率会大大降低。但新创造的干细胞仍然会发生癌变,在他的实验中,121只老鼠中,有20%产生了肿瘤。这说明使用逆转录病毒,可能使基因产生变异,引发肿瘤等副作用。他表示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在不使用逆转录酶的情况下实现细胞重组。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阿达·约纳特 托马斯·施泰茨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09年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核糖体的工作,就是将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翻译出来,之后生成任务不同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抗体 、酶等等。人体内有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形式与功能,在化学层面上构建并控制着生命体。 诺贝尔奖评委会介绍,三位科学家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这些科学家们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认识核糖体内在工作的机理,对于科学理解生命非常重要。这些知识可以立刻应用于实际。” 基于核糖体研究的有关成果,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人们正是利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治疗疾病的。评委会说,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生物化学中的诺贝尔奖 绿色荧光蛋白(GFP) 钱永健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