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讲解.doc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讲解.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2016.10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商周的国家组织原则是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礼刑并用” B.“亲贵合一” C.“礼法融合” D.“血亲为主” 2.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鲁地是“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A.具有发展海洋贸易的有利条件 B.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3.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4.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5.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6.“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反映出作者 A.以维护儒学礼仪人伦为号召 B.以维护湘鄂地方安定为目的 C.以维护清朝政治秩序为己任 D.以反对西方宗教传播为核心 7.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的专制、腐败 B.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 C.欧洲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 8.阅读下列法律条文,其颁布施行的时期是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B.广东国民政府时期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D.国共合作抗战时期 9.中共中央宣言提出: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表明 A.国共两党政治主张达成一致 B.中共因维护民族利益而放弃民主革命 C.三民主义是联结国共的纽带 D.中共以民族大业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 10.1944年,正面战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但国统区农民所负担的田赋却由1943年的6200万石增至8000万石,1 945年增至1亿石,从而保证了正面战场官兵和非农业人口粮食供应。这说明了 A.国民党政府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B.在农民的支持下,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保证 D.国民政府牺牲农业来发展非农产业 11.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 A.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不法商贩罔积居奇扰乱了市场 C.社会动荡推动米价居高不下 D.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 1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