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农业中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pdf
传统农业中可持续发展的
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彭世奖
中国的土地,在没有外来物质投人的情况下,耕种数千年而没有出现
地力衰竭的情况,这的确是一种奇迹,美国农业土壤学家F.H.金
(F.H.King)便曾认为“中国传统农业在没有外来现代投入条件下,能
够持续数千年而地力不衰竭,其秘诀在于实施了‘无废弃物的农业’。换
句话说,也就是实现了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为何能够持续发展?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以“三才论”和“阴阳五行说”作为思想基础
“三才论”和“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处理和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奥
秘的理论武器,也是解释和处理农业生产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基础。《老子》
一书对此曾作过具体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一指元气,二指阴阳二气,三指天地
人。“冲气以为和”,就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对立统一。南宋杨万里《诚
斋易传》更进一步把“五行说”也纳入“元气论”的系统之中,认为“_
气即太极,一气生二气,二气生五行。二气散杂,化生万物”。还有不少
著作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都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统一的,互相联系的和不
断发展变化的。这种观点对传统农业生产具有深远的影响。如《列子·天
瑞》中说,“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
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
非盗也。夫禾稼草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所有?然吾盗天而无
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在充分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才能获得各种农作物和各种禽畜产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
中期作品《黄帝四书》说:“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
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提倡在尊重地宜、时宜的前提下,
传统农业中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_235
适当使用民力。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
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宋代陈薯《农书·六种之宜》
则认为“种树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
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非常强
调“不违农时”。明代马一龙《农说》也认为“力不失时则食不困,知时
不先,终岁仆仆尔。故知时为先,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
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非常强调农业生产要掌握“时宜”
和“土宜”。正因为中国古代的农民和农学家都是在“三才论”和“五行
学说”的指导下从事农业生产,所以中国的传统农业才能做到“地力常新
壮”,中国的土地才能历经数千年的耕作而地力不衰竭。
二、通过施肥而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一万多年以前,最初是以牺牲大片森林为代
价的“刀耕火种”农业,实行砍种一年即行撂荒的“生荒耕作制”。它的
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类从单纯依赖自然的恩赐,发展为更自
觉、更主动地去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但是它又在一定程
度上破坏了人类生活的环境,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具的改进而日见严
重,甚至酿成“百川沸腾,山琢奉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
月》)的巨变。甚至王朝的更迭也受环境恶化的影响,正如《史记·周本
记》所说:“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原始农
业已很难再延续下去,它必然要为较之先进的传统农业所取代。传统农业
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通过施肥,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生生
不息,持续发展的目的。早在殷商以前已有施肥的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
已经普遍推行,如《老子》中说的“走马以粪”(《老子·四十六章》)。
《韩非子》中的“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韩非子·解老》)。《苟子·富
国》中的“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等等。后来的学者和农学家,
对于“以粪肥田”的原理和方法,有过越来越精辟的论述,如汉代王充的
《论衡》提出了“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主张。
已认识到施肥可以改良土壤,增进地力。宋代陈鼻《农书·粪田之宜》中
更提出了让“地力常新壮”的理论,批评有人认为“土敝则草不长,气衰
则生物不遂,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的看法,认为“斯语殆不然
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
236_(二)专业篇
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清代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