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始可与言《诗》已矣.doc
始可与言《诗》已矣
一
是不是每个人都记得自己知慕少艾时的情形呢?胸中情意万千,眉间愁思百结,却因为不知道心念波动的根源,也没有纾解的经验和途径,只好眼望着浅黄上衣绿色罗裙,每日在振奋和颓唐里反复,私底下暗暗给自己鼓劲,往往就把这恼人千千结误会成郁郁不得志。有时找出古人的诗来读,“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似乎如此便足以解得胸中千岁忧,万古愁。直到有一天,读到“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读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心下若有所动,内里涌动不已的潮汐,隐隐然有了归处。
在学会省思自己的念头之前,我们经常犯这种替代性混乱的错误,把此情此景错认成彼情彼景,结果差不多只能是把浮表的情绪去除,一夜乱梦之后,那个真实的由头又冒出来趁机作祟。结果呢,往往会像普鲁塔克说的那样,“谁若是用一把钥匙去劈柴而用斧头去开门,他就不但把这两种工具都弄坏,而且自己也失去了这两种工具的用处”。拿前面说的对古诗错位的求助来说,自然是既不能安慰情感,也失去了了解咏诵之诗本义的机会,只留下朦胧含混的印象。有时甚至要到足够大的年龄,偶有机会接触一些更复杂的说法,才在直觉之外,慢慢品出某些诗里暗含的深曲。
朱光潜曾分析过“手如柔荑”这章诗:“前五句最呆板,它费了许多笔墨,却不能使一个美人活灵活现地现在眼前。我们无法把一些嫩草、干油、蚕蛹、瓜子之类东西凑合起来,产生一个美人的意象。但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寥寥八字,便把一个美人的姿态神韵,很生动地渲染出来。这种分别就全在前五句只历数物体属性,而后两句则化静为动,所写的不是静止的‘美’而是流动的‘媚’。”固然,初览此诗的人,肯定记得那动人心魄的巧笑和美目,可是,虽然诗里的字都认不全,我却记得读这章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手、肤、领、齿、头和眉呆板,甚至看到“手如柔荑”四个字,心里还莫名地悸动一下―即便我并不知道“荑”的究竟所指。
莱辛在《拉奥孔》里谈到诗与画的差异,朱光潜《诗论》谈这章诗的时候,正是用了里面的意思:“莱辛推阐诗不宜描写物体之说,以为诗对于物体美也只能间接地暗示而不能直接地描绘……暗示物体美的办法不外两种:一种是描写美所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暗示物体美的办法就是化美为‘媚’(charm)。”前者的例子,用的是荷马史诗写海伦的风华绝代:“这些老人们看到海伦来到城堡,都低语道:‘特洛伊人和希腊人这许多年来都为这样一个女人尝尽了苦楚,也无足怪;看起来她是一位不朽的仙子。’”汉乐府《陌上桑》“但坐观罗敷”,用的也是这手法。后者的例子呢,则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谈论这问题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孟实先生有意无意忽视了莱辛在《拉奥孔》草稿里提到的“绘画无法利用比喻,因而诗歌大占胜著”。锐敏的钱锺书抓住莱辛这句话,在《读〈拉奥孔〉》里就此做足了文章,前面引号中的话,就是他意译的。朱光潜批评的呆板五句,用的不正是绘画无法致力的比喻?这姚际恒称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的一章诗,?y道该赞赏的只是后面两句,前面的五句,竟罗列铺陈到了呆板的地步?
二
上引《诗经?硕人》里的“手如柔荑”章,按朱光潜的说法,荑是嫩草,凝脂是干油,蝤蛴是蚕蛹,瓠犀是瓜子,确实很难让我们联想到美。不过,大概是为了说明写法的呆板,这释读并不十分确切,除了荑解为嫩草,油居然用干来形容,蚕竟而成蛹,言瓠瓜而择子实,似乎诗人为了突出后两句的流动之美,不但让前面一连串比喻处于静态,还不惜选择走油风干之物用为喻体,连起码的鲜活生动都顾不上的样子。不妨先看一下对这五个比喻较为普遍的解释―手像茅草的嫩芽,皮肤像凝练的油脂,脖子像天牛的幼虫,牙齿像瓠瓜子,有类似蝉的方额头,蚕蛾触须样的眉毛。好一点了是吧?但疑问仍然免不了,用一堆动物植物来形容一个人,怪倒够怪,哪里美了?
有一次,我跟朋友去外地玩,从居住的院落走出来,对面较远的地方是一片小树林,不远处是几棵大树。朋友指着那几棵树,对我说,我们到大自然里去坐坐吧。我听了,心里一紧。我认识的对自然风物熟悉的人,他们会说,我们到那棵杨树下坐坐吧,我们到那棵柳树下坐坐吧,最多说,我们到那棵树下坐坐吧,不大会用到大自然这个词。这不免让我想到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的一段话,用《诗经》用语说明“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顾炎武的说法,暗含讽喻之意。金克木曾说,“顾老前辈是明末清初人,自命遗民,自然更多今不如昔的复古之情……那时人人都知天文,不分上等下等男人女人,真正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