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概要.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画艺术——齐白石的绘画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而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包括了“齐白石画展”,由这些作品虽难以窥其全貌和最高水准,但也可以看出齐白石艺术之一斑。 齐白石是大器晚成的艺术家,约65到95岁(1927-1957),是他最成熟、最富创造力的30年:题材、体裁、形式、表现手段高度成熟与稳定,作品不仅数量多,且精气弥满。 (1)本文从作品的选材、精神意义、创作机制与风格特色诸方面,对其盛期作品略加分析。经验世界古往今来的中国画家,所画农村题材之丰富,未有超过齐白石者。根据远不完全的统计,其作品中,具名花草约80种,蔬果约40种,树木约15种,鱼虫50余种,禽鸟30余种,家畜走兽约15种,工具什物约30种,具名人物鬼神(不算肖像等)50余种,具名山水风景约40种。上述题材,画家经验过的占绝对多数。到盛期,现实题材几乎占百分之百。因此,齐白石画中的世界,基本是一个“经验的世界”(2)。 齐白石一生为家庭生计奔波劳碌,从来就着眼于现实,不沉湎于幻想和虚妄。晚年画题多源自回忆。重视直觉经验,是他和临摹画家的根本区别。有意思的是,这一特色也拉开了他与写生画家的距离;后者常常只强调对景描绘,脱离了直观对象(模特儿)就手足无措。临摹家和写生家虽然很对立,但在轻视直接经验这点上,却是一致的;他们不是缺乏经验,而是缺乏将昔日经验化为视觉图像和艺术形态的能力或努力。 齐白石画一草一木也联系着自己的经历。“拟画借山老梅树,呼儿同看故园花”,“隔院黄鹂声不断,暮烟晨露百梅祠”,“借山馆”和“百梅祠”都是他在家乡时的居所,画梅引起的是乡情和“故园”之思,这和“梦绕清溪三百曲,满天风雪一人孤”(边寿民题画梅)的情致是大不同的。画荷亦如此。齐白石的家乡多水塘,盛产莲子,种荷、采莲是农家劳动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晚年画荷莲的冲动,大多与这些劳动记忆有关。画藤亦如此。 齐白石画瓜果菜蔬,相伴随的更是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如《题画扁豆》:“篱豆棚阴蟋蟀鸣,一年容易又秋风。”画鱼虾草虫,也浸透了白石老人的记忆。 人物山水动物也多如此。他笔下极富个性的独山独峰形象,主要来自1905年桂林之游;他经常画的柳岸、江村、柏屋、竹舍、芭蕉林、渡海渔舟、秋水鸬鹚、暮鸦、柳牛、鸡鸭、老鼠、灯蛾、夜读、送学等等,莫不与其家乡景物、游历所见、儿时记忆相关。甚至他借李铁拐、不倒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天下从来多妄妖,葫芦有药人休买”、“抛却葫芦与铁拐,人间认信是神仙”等,也都源于他的人生经验。 自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后,工于描写的画工画、北宗画受到贬抑,水墨写意随之衍为大潮。在水墨写意画家眼里,形式意趣往往比形神兼备更重要。笔墨愈益精致,题材愈见窄狭;师造化、重描绘的传统日渐衰落。明代谢肇×《五杂俎》曾感叹当时画界只以“意趣为宗”而“卑视”人物故事、花鸟翎毛。这一趋势至清代没有大改观,于是有民初康有为、陈独秀、鲁迅、蔡元培等人士改造文人写意画、引入西方写实方法的呼吁(3)。齐白石与这些呼吁者代表的新潮流无关,他属于另一传统脉系——自明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商业和城市繁荣兴起的看重现实描述、把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雅与俗合为一流的脉系。从在乡村画像、卖画开始,齐白石就重视描绘的真似,亲近世俗与世情;定居北京后以 卖画求生存,新的顾主——城市各阶层的审美取向对他产生了制约。要适应诸多的购求者,就不能题材太单调,也不能一味高雅。齐白石丢掉所喜爱的八大,却不能丢掉某些民间与市俗的趣味,正与此有关。简要言之,齐白石以心物并重的态度,有意无意地抗衡了远离现实世界、重心轻物的正宗文人画传统,给水墨画注入世俗的温暖、丰富的生命图景和彩色缤纷的物质光辉。慈爱之心 齐白石是一个纯真而有爱心的人。他的《送子读书图》(1930年)刻画一老者送小儿去读书,身著红衣的孩子一手把书,一手擦泪。老人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安慰着。同年所作《迟迟夜读图》,产生于同一创作动机,是《送子读书图》的姊妹篇。灯火燃着,读书的迟迟却伏案睡去。他身着红衣,把脸埋在手背上,只露出圆圆的娃娃头,似乎正是《送子读书图》中的那个孩子。书桌方正,坐椅歪斜,沉睡正酣。白石自题:“余年六十生儿名迟。六十以后生者,名迟迟。(4)文章早废书何味,不怪吾儿瞌睡多。” 真是一位豁达的父亲。他宁愿看着小儿子瞌睡,也不逼他读书。舐犊深情,跃然纸上。白石为娄师白所画《补裂图》、为张次溪所画《江堂侍学图》、为罗祥止画《教子图》等,都描绘类似的亲情故事,表现了他对仁爱之心的共鸣。 人与自然的亲和,不如人伦亲情强烈、赤热,但更宽泛而持久。白石老人的爱心,集中体现于后者。在诗画里,他象儿童那样跟花朵、树木、鱼虾、麻雀、小鸡、蜻蜓、青蛙谈心,把它们当作朋友、伙伴。他在一幅《灯蛾图》上题:“儿辈有仁心,与以此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