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传媒低俗化的理论思考.pdf
98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与出路
对传媒低俗化的理论思考
●杨同庆
中国的传媒业20多年来发展迅猛,报纸种类从不到200种增加到超过1000
种,期刊数量由几百种增加到超过7000种,电视台则由700家增加到3000家左右。
网络迅速兴起,我国网民数量很快将超过一亿。如此众多的传媒数量,以及十余亿
的传媒受众,使得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
一、传媒低俗化的界定及其表现
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
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伦理责任、片面迎合受众低级情
趣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注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不良倾向。
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媒体在追求“眼
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
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
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
有学者把当前中国传媒业的低俗之凤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一些社会新闻和娱
乐报道细致描写淫秽情节;二是一些事故报道过于直接,场面过分血腥;三是一些媒
体热衷于明星的隐私生活和其他花边新闻;四是炒作;五是虚假;六是媚俗。据中央
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有关专家分析,这一“公害”主要表现在:
——少数媒体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绯
闻、丑闻、诉讼和琐事上。
——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或者将性
虐待等低俗的文化元素当作时尚标签加以追捧。
——少数媒体以“性”为卖点打擦边球,以追求“眼球效应”。
——少数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比如,无论是中国工人在阿
对传媒低俗化的理论思考,,
富汗遇袭,还是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都有电视节目号召观众通过短信竞猜。
——少数媒体渲染暴力色彩,过度追求猎奇。比如,对抢劫、凶杀、强奸等报道
津津乐道,细节描写、大标题、大图片,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
国内外关于传媒低俗化的研究现状。对传媒低俗化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媒
体伦理责任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框架的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则的制定、完善及其国
际化,以及关于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理
论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我
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有不少传播学、新闻学专家较早关注这一问题,在翻译、介绍西
方相关理论著作的同时,也初步进行了对策研究,形成了包括一部分专著和重要论
文在内的理论成果。
尽管我国传媒低俗化问题与国外及港台地区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
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其理论成果和相
关对策建议。国内新闻界和部分传播学专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对传媒低俗化
的苗头予以高度重视。最近几年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国内对此问题的关注逐渐
升温,主要集中于现象评述方面,罗列、归纳传媒低俗化的种种表现,初步探析其产
生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如加强部门监管、强化行业自律、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
育等。但归结起来,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存在如下缺点与不足:一是对传媒低俗
化没有进行学理上的科学界定,分析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二是对中国传媒低俗化
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探讨,尤其是缺乏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传媒低俗化现象
的比较分析;三是提出的治理措施不够系统,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缺乏
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治理对策;四是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前沿理论缺乏跟踪研究,
尤其对其传媒伦理和媒介教育理论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
二、研究相关治理对策的理论视角
当前,愈演愈烈的传媒低俗化倾向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更造成
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深入研究传媒低俗化这
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切实遏制这一不良倾向的蔓延,有
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其本质、产生原因和社会危害,有助于传媒从业人员与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对lt维也纳条约法公约gt关于条约解释规则的再认识.pdf
- 对LXC60型不处理软胶辊的生产实践.pdf
- 对MOTOROLA系统GPRS+PDCH信道配置方式的研究.pdf
- 对OPGW外层材料的熔断分析谈OPGW抗雷击设计.pdf
- 对R51国际建议的理解和认识.pdf
- 对Sen的饥荒理论的理解及验证来自中国的数据.pdf
- 对SHGA211型分条整经机的改造实践与体会.pdf
- 对TNC规范的分析与改进研究.pdf
- 对TOD的一点思考和联想.pdf
- 对“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的思考.pdf
- CNAS-CL63-2017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声像资料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docx
- 12J7-3 河北《内装修-吊顶》.docx
- 12N2 河北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燃气(油)供热锅炉房工程.docx
- 内蒙古 12S8 排水工程 DBJ03-22-2014.docx
- 山西省 12S10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 管道支架、吊架.docx
- 16J601-木门窗标准图集.docx
- 12J8 河北省12系列《 楼梯》.docx
- CNAS-GL37 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示指南.docx
- CNAS-RL02-2016 能力验证规则.docx
- 津02SJ601 PVC塑料门窗标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