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四课题年度总结报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doc

2010年第四课题年度总结报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年第四课题年度总结报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doc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0年度课题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平流层大气基本过程及其在东亚气候与天气变化中的作用 课题名称:化学-气候耦合以及东亚区域大气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 课题编号:2010CB428604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4年8月 课题组长:田文寿 邮件地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甘肃,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4376电子邮件:wstian@lzu.edu.cn 承担单位: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10年12月15日 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计划完成情况 1.1 课题研究任务 平流层大气中复杂的化学、动力和辐射过程之间的相互反馈的特征和机理是本课题的核心研究问题。分析和评估东亚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大气化学-气候耦合中的作用是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课题的任务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平流层大气化学成分(臭氧、水汽、甲烷等)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利用卫星观测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化学成分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分析平流层温度和环流变化引起的平流层重要大气成分(臭氧、水汽、甲烷等)浓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分析平流层和对流层物质交换对平流层大气成分长期变化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对平流层大气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影响; (2)研究东亚人类活动和区域过程在化学-气候耦合中的作用. 分析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东亚地区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化学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研究亚洲季风和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通过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对大气痕量成分长期变化过程的影响。 (3)分析平流层大气中化学-辐射-动力耦合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通过化学-气候耦合模式,分析平流层内一些重要成分的辐射效应对平流层温度和环流的影响,研究化学过程通过化学-辐射-动力耦合对平流层内一些重要现象的影响机制。模拟分析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对化学-气候的影响。探索平流层化学-气候耦合作用对东亚气候的可能影响。 1.2 2010年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1)全球尺度上平流层-对流层的化学、动力耦合与气候的相互作用研究。 (2)全球尺度上大气痕量成分在平流层和对流层内传输机制和特征。 (3)未来东亚地区NOx与CO排放的增加对于区域化学、气候的影响。 (4)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化学、动力过程的相互耦合和相互影响研究。 (5)太阳11年活动周期与平流层QBO对冬季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影响。 2010年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2.1.对流层与平流层化学耦合对预测未来臭氧变化的影响 在三个模式(UM大气环流模式,STOCHEM对流层化学模式,UMSLIMCAT平流层化学模式)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对流层-平流层大气化学、气候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S/T-CCM)。新的CCM模式成功的模拟出了观测到的CO磁带记录,而且得出的O3-CO相关性特征与ACE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一致。另外,新的CCM模式模拟的平流层-对流层臭氧通量与STOCHEM模式相比,更加真实。该通量控制着上对流层里OH和O3极大值的分布(Tian et al, 2010)))利用卫星观测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1979–2003年冬季青藏高原地区极端臭氧低值(又称“微型臭氧洞”事件)中平、对流层动力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维持时间达到或超过2天的“微型臭氧洞”事件一般同时伴随着对流层顶附近(25 km以下的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简称UTLS区域)以及平流层中层(25–40 km)的大气环流异常。其中位于对流层上层的反气旋异常能够造成高原经度上副热带西风急流北跳、对流层顶抬升,位于西风急流南侧的热带对流层空气(低浓度臭氧)能够向北输送到达高原上空,这是导致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在几天时间内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再分析资料表明,出现在上对流层的异常反气旋与高原南侧的热带对流活动存在一定联系,特别在2003年12月中旬,这一反气旋性异常与热带地区Madden-Julian Oscillation事件中的东传对流活动关系密切。同时,平流层极涡(对应平流层内臭氧低值中心)的向南扩张或偏心对于高原地区臭氧总量极端低值的形成也十分重要(如1987年11和12月、1993年1月、1998年11月、1999年2月、2001年12月)。此外,当平流层中高层的Aleutian高压充分发展和维持,其内部往往能够形成平流层臭氧的次低值中心(称为“Low-Ozone Pocket”,简称LOP);若此时进一步出现行星波活动异常,往往会导致LOP系统偏移至高原上空,并造成高原区域臭氧总量进一步减少。虽然上述情况比较罕见,在1979–2003年间所有的“微型臭氧洞”事件中仅出现过两次(2001年12月、20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