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纲要求: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题型设置 客观选择题(3分) 2015《太平州学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二、比对时间——防时序错乱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三、比对地点——防地点不合。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四、比对关键词语——防曲解文意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五、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六、比对因果关系——防因果混乱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七、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防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 * * 文言文客观题 ——概括分析题 巧解概括分析题的7比对角度 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主要有从7大方面: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和因果关系等。 一、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5·江苏高考)(欧阳发)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欧阳伯和墓志铭》 (选项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欧阳发有一儿子欧阳宪,欧阳发被埋葬后,文中有“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 (2013·辽宁高考)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