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生长曲线之测定.doc
微生物生長曲線之測定
環二B 吳季庭.龔筑蓁.王禾迎
實驗目的
(1)了解細菌生長曲線特點及測定原理 (2)學習用分光光度計測定細菌的生長曲線?
(3)了解生長曲線的四個原理
實驗原理
把少量的細菌接種到合適的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定時取樣測定單位體積的细胞數,並繪製所得的曲線:以細菌細胞數目的對數做縱座標,以培養時間為橫座標,得出細菌在生長過程中的曲線圖。根據生長曲線的變化規律,可分為延滯期、對數生長期、穩定期、衰亡期四個階段。
材料
燒杯、酵母菌粉、培養液、葡萄糖、取藥勺、光電比色管、酒精燈、玻璃滴管、玻璃試管、三角錐瓶、定量玻璃吸管、量筒、不繡鋼吸管筒、秤藥祇、電子天平、恆溫水浴振盪器、分光光度計、標籤紙。
方法
(1)取0.5克酵母菌粉+50ml培養液+1g葡萄糖,均勻混合。
(2)用分光光度計測吸光值。(3)塗碟法 用0.1ml的菌液。(4)把沒稀釋過的菌液放置恆溫水浴震盪器內培養15分鐘後取出。(5)稀釋至10^-4 並重複動作(塗抹、測吸光值) 共計6次。(6) 之後塗碟好的6個培養基放入37度恆溫箱內,隔天觀察。
實驗結果
時間(min) 0 15 30 45 60 75 吸光度值 1.792 1.767 1.752 1.735 1.722 1.696 ※菌落計數有效範圍:為30 -300c fu/(g or ml)
時間與菌落數紀錄表 時間(min) 0 15 30 45 60 75 菌落數 128 77 7 20 9 11 時間與吸光度
時間與菌落數
問題與討論:
(1)說明各組實驗結果(包刮數據與圖形)之生長曲線進行至哪一
期,此圖形有何意義?
0~30分:對數期
30~60分:穩定期
60~75分:死滅期
這次做的數據,原本時間對照的時間應該依上面的時間與左邊的圖為標準,但是這次做的數據好像出了點問題,最清楚的是死滅期吧!連熱戀、穩定交往中都沒有,就決定分手。從頭到尾都在吵架,可見感情有多麼不好,連我們自己做的看了都無奈。
(2)測定微生物的生長曲線在微生物學上有何意義?
為了了解微生物生長情形、生理特性與培養特徵,必需進行微生
物的測定,其測定方法包括檢測微生物細胞的數量、重量以及活性。
(3)說明分光光度計的測定原理與實驗步驟。
原理: 當光通過菌液時,這些微生物會吸收光或使光折射,光線被
折射或吸收的量與微生物濃度,其吸光度愈大,微生物數量也就越
多,最後可得到生長曲線。
步驟: 用595nm之分光光度計定時檢測菌液之吸光度,使光穿透
過菌液。
6.心得:
吳季庭:這次的實驗說難不難說簡單,說簡單又好像沒那麼簡單,不然怎麼可能這麼簡單的實驗,數據還會出錯呢?老師順過還看了數據,就說死定了!會分數很低,害我好緊張但不知道錯誤在哪裡。結果回來整理數據才驚覺錯的離譜,做實驗最後一組走還沒做個漂亮的實驗出來,真的讓人覺得好噢。
王禾迎: 這次的實驗還蠻簡單的,只是每次都要一直等15分鐘,有點久而已,大家都做完只剩下我們,感覺好孤單,值日生一直在等我們做完,害我們很不好意思,可是還是要等時間到,這次做的實驗,雖然很順利,但實驗的數據卻不是很理想,我們做的實驗吸光值一直往下掉,真的很誇張,實驗步驟也沒錯,到底錯在哪呢!!
可能我們感情不好吧!!一直處於死滅期。這是我們找出的唯一原因,不然就是他跟我們作對吧!!看我們都沒做錯才這樣。
龔筑蓁:第一次寫微生物實驗作業還迷迷糊糊,所以也漏掉了心得,第二次寫微生物實驗作業,竟然數據忘東忘西,真後悔當下做實驗時沒抄下來重要的數據數值。這次,超開心的,因為我邊做邊學更邊記邊記還不夠,更是用紙筆紀錄下來。以至於這次的作業還提早好幾天做完,這是我第一次做作業這麼有成就感這麼開心。關於這次的實驗跟直接計數和間接計數沒有太大的不同,前面都要配置酵母菌液,但測吸光值卻發生了問題,我們的數據卻明顯下降,看來我們的實驗步驟有很大的失誤,所以更應該以更細心做每個實驗了。
7.參考文獻:
/biotech/exp/MicrobeExp/2007/8458.htm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