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pdf

和评 以是 播中 歪曲 它要 求人们有一种富于理解的心态,详尽地占有事实,准确地进行分析。 一、误读是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现象 误读在泛泛的意义上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从积极方面来说,人们对认知对象的误读有可能是一个激活想像力、创造灵感的过程。比 如,没有误读就没有抽象画的产生,因为抽象画中的形象就是现实世界的变形。[12 儒家文化本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体系,但在欧洲启蒙主义者眼中却成了倡导人道 主义反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武器。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因误读中国古代政治是“最有人 权的制度”而建构起自由平等的君主立宪制;因误读中国儒学是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 教”而批判并重建了“神示宗教”。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对中国文化作过积极误读,以下 片段出自他在17世纪出版的《中国近事》: (中国人)服从长上,尊敬老人,无论子女如何长大,其尊敬两亲犹如宗教,从不作 粗暴语……在彼等社会,习惯已成自然,无论对于同辈或下级的人,都竭诚以礼。尤 其我们惊奇的,中国农夫与婢女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 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至于中国官吏,更可想而知,彼此非常客气。彼等谈话 间,从不侮辱别人,亦不得其愤怒、憎恶、激忿之情现于辞色。[23 这种积极误读善则善矣,但毕竟距事实十万八千里。 本章集中讨论误读的消极一面,即上面所说过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曲解而造 成的消极后果。在展开探讨之前还要廓清一个问题,即:确定何为误读本身就是主观的过 程,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指每个人心中的美感不一样,甲认为不美的女人乙可能会觉 得很漂亮,这之间有个误读问题,但要确定谁在误读就一定要有一个比较的坐标(coordi- 理论篇 167 nates)。本文是以假设有一个比较公允的客观标准衡量为前提来考虑误读的。 在异文化之间,有大量的概念是彼此同义的,比如在英文和中文中:table一桌子, 念,因为特定的内涵,异文化接受者翻译的不准确就会产生误读,比如:“blacktea”是红 茶而不能译为“黑茶”,“blue way”不是“牛奶路”而是“银河”。如果望文生义就大错特错,离题万里了。但这种情况还 不是主要的威胁,一旦知道了某个异文化概念的确切含义,完全沟通是可能的。值得注意 的是那种貌合神离的现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一致,这是引起中西之间文化交流歧 义的主要症结,形式上相似而内容的不对应引起了误读。比如professor虽然等于“教 授”,但它们之间的内涵(或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在英联邦国家的大学里,一般一个系只 设一个professor,其社会地位极高;在中国,“教授”并不限量,二者之间是不等值的。中 国的教授很难在英联邦国家直接当教授也主要不是语言上的原因。再如“作家”在中国是 极受推崇的,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作者”是不同的概念,但在英语国家,“作家”和“作者” 经常共用一个概念“Writer”,其中并没有什么区别,作家的待遇也很平常,一般的作家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