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立场的数学教学
儿童立场的数学教学
??周卫东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禅师,他的名字叫南隐,据说他的说禅意味深长、颇有特点。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他问禅,他只是以茶相待。他用茶壶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杯满之后,还在不断地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到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看到这则故事,我想:这与我们当前的教学、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没有关联呢?我们可以把“教授茶杯里的水”比作“成人的认识和看法”,把“茶壶里的水”比作“儿童的经验和角度,儿童的立场”。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学中,我们不把成人的杯子倒空,我们对学生的一切“说禅”都将是徒劳的!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呼吁要“蹲下身来看儿童”,提倡要充分尊重儿童,但是时至今天,我们对于儿童文化、儿童世界、儿童需要和儿童成长,依然非常漠然,依然习惯地用成人的目光看待、理解儿童的一切。
儿童文学研究者朱自强曾对此感慨万千:“不能不遗憾地说,儿童几乎没有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界的精神资源,而且,今天的思想界对童年生态面临的危机,既迟钝、麻木,又缺乏责任感。”
什么是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视角,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如果都能站在儿童的认知水平上去进行,教师的教学意图就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学习就会感到很快乐。
一、“穷人街的墙洞”:儿童是用经验来学习的
在印度新德里,有不少穷人街。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上学。没有钱上学的孩子不想上学吗?也不会学习吗?研究者们做了个实验,在墙上开了个洞,洞的大小正好放进一台电脑,洞的高度与孩子们的身高差不多。而且,这台电脑是可以上网的。可孩子们既不会上网的技能,也不会英文。但是,这样的装置引来了许多孩子,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有的孩子告诉大家,这是电脑,可以上网,胆子大的孩子开始动手。在多次触摸以后,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神奇的世界,呈现出许多似曾相识又从不认识的东西。一星期、两星期、三星期过去了,你帮我,我教你,穷人街的所有孩子几乎都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从此,他们进入了一个新世界。故事讲完后,程介明先生提了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他们在接受教育吗?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他们不在学校,是否接受了教育并不知道,但是,他们肯定是在学习。
故事的隐喻就在于:教室的墙上应该洞开学习的窗户,学习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渴望学习;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里、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
教学“乘法和加法的对比”,我让学生练习题组:①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每行有6棵,共多少棵?②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一行有6棵,一行有5棵,共多少棵?结果,全班正确率为98%。随后引导学生对这两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一一板书:“前一题每行都是6棵,要求总数,实际上就是求2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后一题两行棵数不一样,要求总数是多少,就是把两行棵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题中的‘2行’是多余条件”。这种大统一的教学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随后的平行训练中,全班正确率降为9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年龄在2-8周岁的儿童,虽然可以进行以符号代替外在事物的表征性思维,借此来进行各种活动或游戏,但是这些表象都具有自我中心性,还不可以从事物的变化中把握事物概念的本质,符号表征还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儿童是依靠经验思维的。低年级的儿童在解答生活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们更多地依赖一些直观的、甚至是滑稽可笑的联结方式,当老师的这种理性化的、模式化的对比,摧毁了他们赖以成功的学习方式时,其思维的界面上必然会出现一片“盲区”,致使学习行为的无所适从。
经过细致、透彻的分析后,我在另一个班做了一次尝试:
师(在学生尝试解答两道题后):算式基本上都列对了!不过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
生1:我用小棒摆的。第①题左边和右边都摆6根,第②题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
生2:我是用图片摆,然后看图片算的。
生3:第①题两边一样多,用乘法,第②题两边不一样多,用加法。
生4:我是在草稿本上画图想的。
生5:我家门前正好有2行菊花,我经常数数它们有几棵……。
?师:真不愧是我们二(7)班的孩子!你们的方法都对,以后解答这类题目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去思考吧。
事后,我写下了一篇文章:都是对比惹的“祸”!
????这是三年级的一次数学单元测验,其中有这样的一道填空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黄瓜长约3(????)
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道题判为了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
“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呢?”试卷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