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述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滥用产生的新问题 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 二重感染 细菌耐药性 一、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细菌学诊断合理选药 2.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与感染部位合理用药   3.针对患者情况合理用药 4.需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 ①病毒感染②不明原因发热(严重或怀疑细菌感染) ③避免局部用药④联合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 ⑤预防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 4.扩大抗菌谱 联合用药的目的 1.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 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结核病需长期治疗防止耐药性产生 4.降低毒副作用: 两性霉素+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联合用药的指征 一、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 抗菌药物最佳选择方案的确定要求: 疾病的临床正确诊断 详尽的药理学知识 微生物学因素 如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实验 联合用药的结果 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 Ⅰ类为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Ⅱ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等,它们对 静止期、繁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 Ⅲ类为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Ⅳ类为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等。 联合用药可获得四种效果 协同(Ⅰ+Ⅱ)、拮抗(Ⅰ+Ⅲ) 相加(Ⅲ+Ⅳ)、无关或相加(Ⅰ+Ⅳ)。 谢谢! 细菌为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组成,哺乳动物是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80S,由40S与60S亚基构成 ①能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呈可逆性抑制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 ②能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菌的抗生素如四环素能阻止氨基酰tRNA向30S亚基的A位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③能与30S亚基结合的杀菌药有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等)。 * 细菌为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组成,哺乳动物是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80S,由40S与60S亚基构成 ①能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呈可逆性抑制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 ②能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菌的抗生素如四环素能阻止氨基酰tRNA向30S亚基的A位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③能与30S亚基结合的杀菌药有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等)。 * 2.加强药物外排作用:药物排出大于药物内流,降低药物在菌体内浓度。 3.磺胺耐药菌改变叶酸代谢途径,如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或二氢叶酸合成酶 * CHAPTER 1 抗菌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 病原微生物 抗菌作用 耐药性 不良反应 抗病力 致病力 机 体 体内过程 抗菌药物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化疗药物: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5.抗菌活性 ①概念: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②衡量抗菌强弱活性的指标:MIC和MBC。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7. 抗菌后效应(PAE)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其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此种效果的持续时间为浓度依赖性。 如氨基苷类一天给药一次的疗法与每天分次给药同样有效。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二、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抑制核酸代谢 五、影响叶酸代谢 细菌的结构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N-乙酰胞壁酸 胞浆 胞浆膜 胞浆膜外 环丝氨酸 N-乙酰胞壁酸五肽 N-乙酰胞壁酸五肽 N-乙酰葡萄糖胺 双糖五肽 双糖十肽 双糖十肽交叉联接 + 磷霉素 杆菌肽 β-内酰胺类 × × × × 2.抑制细菌细胞膜功能 多烯类: 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 多粘菌素: 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 胞浆膜通透性↑ 内容物外漏 细胞死亡 磺胺类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