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情表评点式赏析
《陈情表》评点式赏析
作者:李密 评点:杨继利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开篇述异常凄苦的身世,即能撄人心,动人情,已有堕泪之冲动矣!)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门衰祚薄,茕茕独立”进一步强化了身世之苦,同时也交代了与祖母刘相依为命,不能废离的根本原因。)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开篇之所以动人,一是因为特,二是因为真。特指的是作者的身世独特,让人感叹嘘唏;真指的是将乌鸟私情置于苦难的身世背景下,越发显得其真诚。情真是陈情的内在动因。)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前一后,中无间隔,营造一种急迫的氛围,作者内心尽忠与尽孝进退两难的矛盾因而形成。)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一特一寻,一拜一除将诏令出仕的急切气氛进一步强化,也将作者内心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一责一逼,一催一临,真有将作者架于火上煎烤的味道。)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将内心之矛盾之情直接点化,进退狼狈表达的确是实情。)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当忠孝难两全时,化解这一矛盾的还是一“孝”字。既然治理天下以孝为先,那么忠与孝也就不存在矛盾了,此处作者将“孝”字挑明,既是肺腑之语,也直抵矛盾的症结。)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在此作者言明,他想尽孝并非不想尽忠,这样打消了当政者内心疑虑,无疑也强化了说服的力量。)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其情恳切如此,直近乎哭诉了,作者情感的抒发也达到了一个高潮。此情此景,谁若见了还不动情,岂不近乎草木?)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短长相较,尽忠与尽孝之缓急立明,又增强了几分说服力。)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鸟私情”照应篇首,点化题旨,与文脉相承。“愿乞终养”点明陈情之目的,情理交融,水到渠成。)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孝之心,可以举天地为证,尽孝是尽忠的前提,尽忠是尽孝的延展,在矛盾纠结中,二者终归于谐。)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简评: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 一种情感想要打动人,其力量之源在于它的真诚,深挚。通阅《陈情表》,有与祖母刘相依为命的乌鸟之情,有尽孝与尽忠难以同时两全的矛盾彷徨之情,有欲先尽孝而后尽忠的恳求哭诉之情,贯穿始终的则是一孝字,是作者对祖母不离不弃的孝养之情,这是情的根底。想尽孝当然是真,想尽忠也未尝就是假,由此推出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纠结之苦也是真,想先尽孝然后尽忠更在情理之中。有人认为作者是想借尽孝为名躲避尽忠,以求保身,恐怕不是恰当的评价。如果这样,作者通篇沉郁慷慨的表达变成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掩盖,成了一个幌子,一种工具,不仅无所谓真,简直近于伪了,这样文章的抒情力量将大大弱化,又能让谁临文堕泪,嘘唏千古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