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新人教版.docVIP

(公用)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用)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18课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 能力目标 ???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 德育目标 ???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 2.讨论点拨法 ??? 3.竞赛法 ??? 4.比较法 ??? [教学要点] ???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 二,资料助读 ? 孟子与《孟子》 ?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 (1)通假字: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 (2)古今异义词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 (3)一词多义;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