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idiots》电影鉴赏与喜剧理论探微.doc
《3idiots》电影鉴赏与喜剧理论探微
摘 要:《3 idiots》以喜剧形式反映了印度机械的教育体制导致高自杀率的沉重命题,本文以柏格森的《笑与滑稽》为喜剧理论,分析影片在人物情节、拍摄手法上对喜剧元素的体现,探讨电影主题阐释的最佳化和喜剧理论的运用。
关键词:喜剧;《3 idiots》;《笑与滑稽》
一、引语
印度喜剧电影《3idiots》(本文译为《三个傻瓜》)以追述往昔大学生活为虚线和寻找毕业后失踪的兰彻为实线,穿插叙述,揭示印度教育问题,也阐释了真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在庞大繁杂的主题下,电影却以“喜剧精神”贯穿始终。本文以柏格森的随笔散文集《笑与滑稽》来探讨电影里的喜剧元素,对喜剧理论提出浅见。
二、喜剧人物
(一)反面人物
《笑与滑稽》第一章即阐述“泛滑稽论”,柏格森认为滑稽引人发笑的动力机制在于“镶嵌在活的东西中的某种机械刻板的东西”,即以流动的生命看待滑稽的本质是僵硬。查图尔是典型的反面喜剧人物,与主角的创造精神对立,他在行为上多处令人发笑:考试前一晚在别人的宿舍门口放色情杂志给同学看;在兰彻挨骂时表现出嘲笑得意。这些行为并没有对别人造成不可恕的伤害。
一种完美的滑稽性格的塑造,需要一目了然的性格,如查图尔一直把财富、名声、在美国定居等一系列成功的标准当作是人生的追求,直到影片最后他也没打算做出任何改变,表现了性格的僵化。根据喜剧人物的模式设定,他“给别人造成麻烦”、又“被马上制止”、并“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进一步为柏格森的“僵硬说”提供生动的例子。
(二)正面人物
兰彻的喜剧形态则较为复杂,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滑稽:机智和幽默。他的滑稽来自于心不在焉和无意识的自动化,是一种和普通人格格不入的古怪,而非僵硬。
兰彻机智的喜剧形态往往和滑稽语言、情景密切联系在一起。他靠创造性的天赋常常会有奇思妙想,进入大学那天他用初二物理知识电到学长的下半身;“机智喜剧情境的形成必须有其对象,否则主体的机智只能是一种智力”,正是有了反面人物被电到后粗鄙的窘迫,才让这种运用物理知识的机智有了喜剧性。此外,面对书本上对“机器”的陈规定义,兰彻念了长长的“书本”的定义弹回给教授,这种语言本身即是把一个荒唐的概念塞进一个陈旧的语言格式中,这样的语言让生命中的僵硬暴露无遗。
《范畴研究》指出的“作为喜剧表现形态之一的机智是一种主体以出人意料的巧妙手段嘲弄客体对象、以其智慧之美赢得笑声的喜剧审美形态”在兰彻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善用机智化解危机,使客体对象受到狼狈的嘲弄,引发了大快人心的笑。这种报复性没有强烈讽刺,因而他们的矛盾没有上升到有你没我的境地。
三、喜剧人物特点
兰彻和查图尔一正一反像玩偶匣子,拉出来后又被塞进去。喜剧人物的特点鲜明如下:
(1)丑与喜剧人物的关系不分正反。正反人物两者都会有丑态,都会被笑,区别在于正面人物的丑在特定情境下可转化成美,反面人物则缺乏这种转化条件。
(2)喜剧人物性格不易改变。特别是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很难改变,一如查图尔追求成功和兰彻的创新精神。
(3)喜剧人物的群像化。正面的喜剧人物往往是一个群体,影片中正面的“三个傻瓜”显示出矛盾一方压倒另一方的趋势。因为“如果一个人有孤立的感觉,他就不会体会滑稽。”。笑是一种社会群体文化,因而会避免喜剧正面人物中被孤立的情况。
四、喜剧手法
影片更浓郁的主题是对高压教育体制的强烈讽刺、个体与强悍体制的斗争,以三个学生的自杀直观震撼地呈现。影片借助声音、色彩和蒙太奇的巧妙拍摄,淡化了沉重感。
(一)叙述
从以小聪明迫使飞机降落开始,法罕就成了这部影片的唯一叙述者,他并非抖落喜剧包袱的人,而是作为喜剧的旁观者。这种拉开人物距离的叙述方式正符合了柏格森说的“通常伴随着笑的乃是一种不动感情的心理状态,笑的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情感了”。
其次,法罕充当“提线木偶”的角色。他的叙述能让现实和回忆同时进行,也让兰彻失踪的原因得以一步步揭开。对于喜剧叙述来说,能让正反面喜剧人物都各自处于自己的心理世界而不为观众所获知,由此喜剧才会更显自然纯粹。
(二)声音
兰彻准备修好乔伊的飞机并给他一个惊喜,在这里,导演剪辑了一段以《AalIzzWell》为配乐的轻快歌舞,有洗澡没水满身泡沫的滑稽场景,有修飞机越来越成功的场景,最后这声音还伴随着修好的飞机爬上了乔伊的窗口。此时音乐声戛然而止,从飞机上安装的摄像头里,乔伊自杀的静态黑白摄像画面突然出现了。
这一震撼效果使电影的主题淋漓极致地呈现,自杀前那段充满喜剧性的歌舞无疑是先扬后抑的铺垫,悲剧的产生在喜剧的铺垫下有了一种极度强烈的爆发力,喜剧作为悲剧的衬托存在于此。
(三)画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