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浪淘沙题稿.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毛泽东 【名称】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 【创作时间】1954年夏 【创作年代】当代 【类型】词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诗词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代表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豪放派,代表人辛弃疾,苏东坡 婉约派,代表人李清照,秦观,柳永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词的题目就是题目,和诗歌的题目之类一样。 比如沁园春 雪 ,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二、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 碣石 萧瑟 (2)释词义: 幽燕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 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中心:《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 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 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 人间。 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词《浪淘沙.北戴河》,作于1954年。这首词的关键句是“秦皇岛外打渔船”,而这一句的核心词就是 “渔船”。前两句分别写“雨”和“浪”,是渔船活动的大背景 (惊涛骇浪,大雨滂沱,衬托“渔船”英雄无畏)。四句中的“都不见”指什么都不见?渔船。四五句写渔船的“劳作”,是渔船的行动(明知环境艰险,却一往直前)。这是上片。下片的前三句写“魏武”(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时路经此处的史实。这三句和上片的关系是对比:史实和今事比,“渔船”和“魏武”比。“渔船”是修辞中的借代,代指渔民;渔民是人民中的一部分,故“渔民”又代指人民。而曹操又是历代帝王将相中的一员,故曹操也是代指历代帝王将相。所以,最终还是用今天的人民和古代的帝王相比较。比的结果怎么样呢?后二句是结论:秋风如昨,但人间换岁!从写法上看,先是背景烘托,接着是对比映衬,最后是议论揭示主题。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