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育规律及特点(共7760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文学教育规律及特点(共7760字)

儿童文学教育规律及特点(共7760字) 一、对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理解及其认识误区 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怎样讲述才能为儿童喜爱并乐于接爱,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这是美国作家萨克的儿童小说《讲故事的人》[1]所关注并讨论的。小说刻画了两个讲故事的人。其中一个是姑母,她带着三个孩子去旅行,闷热的地铁,单调的旅途,无聊的谈话令人窒息。孩子们骚乱不安,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姑母给孩子讲起故事。她讲述的是一个好心的姑娘,有慈悲之心,与每一个人都相处甚好,后来姑娘遇上一头疯牛,被人营救出来。故事结束后,孩子提出疑问:“要是她的心眼不好,他们就不救她了吗?”姑母难以自圆其说,说:“哦,会救,但是我认为他们要不是那么喜欢她,他们就不会跑那么快。”这时车上的一个单身汉,刚刚释放的囚犯,他认为姑母讲的故事并不成功,就给孩子们讲述了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心眼好的女孩,好得没法说,好得吓人。她赢得了好多奖章,第一枚是因为听话,第二枚是因为守信,第三枚是因为善良。因为获奖所以被特许到皇家园林。园林没有鲜花,没有羊,但是有猪,有鱼有鸟,女孩庆幸因为获奖才有机会观赏这些平时看不到的奇景。正当这时,凶残的恶狼溜进园林找小猪充饥。女孩吓得躲起来,狼嗅到女孩的气息,但苦于找不到,只好离开。女孩吓得发抖,就碰响了因为善良和守信而得到的奖章,狼猛扑向灌木,拖出女孩,将她吃得一干二净。小猪幸免于死而女孩死了。 三个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并且不断提出一些问题。故事结束后,姑母提出了抗议,认为那是:“一个最不适合讲给孩子听的故事,你把我几年来对孩子教育的结果都给毁了。”[2]而囚犯则认为姑母的故事愚蠢之至,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还如何教育他人?萨克的儿童小说提出的问题一直是儿童文学理论家所思考的一个问题:应给孩子讲述什么样故事?儿童故事应如何讲述?儿童文学应该是为儿童所理解,所喜爱并且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但是讲故事人的主观意图与客观的实际效果是否一致,成人评价与孩子的认同是否有差异?如何在两者当中平衡?姑妈的故事试图通过好人有好报的结局让孩子养成诚实,善良的美德,同时也表达了说故事人的美好愿望,从审美习惯上看,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人的审美习惯。但是这个故事的效果如何?就是讲故事的人都感到难以自圆其说。更不用说打动孩子,对孩子发生影响了。囚犯的故事是悲惨的结局,从情感上看,这是我们所不愿接受与正视的,然而,它毕竟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它使得我们看到了现实人生的残酷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难以意料。生活的复杂多样让人们不得不从中反思,包括对美德的反思。故事中,美德带来荣誉骄傲的同时也带来了生命的危险,甚至要了孩子的性命。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美德,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样会发生转换。在人人所称誉的美德的背后,也有来自对人性的压抑和对本能的压制,使个体丧失主体能动性而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牺牲品。姑妈之所以会反对囚犯的故事,原因在于她对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理解存在认识误区:首先,她把教育与说教等同起来,把教育作用狭隘化,简单化。教育并不是道德教训,不等于说教。说教,在本能上情感上引起反感,是乏味的苦涩的。教育是一种熏陶,在感动得到启发,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体悟。其次她把教育作用等同于道德的伪装,回避人生现实,回避人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关于这一点儿童文学评论家黄衣青早就告诫人们:“我们必得告诉他们,世界上有许多病菌存在着:苍蝇的脚,带着无数的传染病菌;蚊子的嘴,除了吸血外还在实行介绍疾病的工作,为求身体的健康,我们无时不在和病菌斗争着。如果要使他们生存在这个离不开它的社会里,健全的做人,那么这个本来已有毒菌存在的阴暗面,就不能不告诉他们的,否则他发现书本与他生存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会觉得书本对他失却了真实的报导和真理的揭示而感到死亡,以致会因不能适应而感到失望,手脚无措。”[3]讲故事人的愿望、责任心以及对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理解都直接影响到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对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与探索 对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远古时期到晚清末年,这是把儿童文学视为道德符号,强调其对伦理道德养成作用的时期。中国是文明古国,对于文化的重视从儿童时代就开始了。儿童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二十四孝图》等。以《二十四孝图》例,在《卧冰求鲤》、《孝感动天》、《埋儿奉母》等故事中,儿童实际上就是一种孝道的符号,在这个道德符号的身上,作为孩子遭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的心理感受和悲苦之情世人是无法看到的,而且当孝道与孩子的存在形成矛盾时,孩子就成了孝道的牺牲品被推上生命的祭台,“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在这样一种儿童观的支配下,作为个体生命的儿童常常被人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