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念刘和珍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 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作用。(重点) 3.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集:《热风》《坟》《南腔北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1926年3月18日,北京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向群众队伍开枪;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伤24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天安门前请愿 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请愿者。于是,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暴行,同年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后中)(1904—1926),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926年3月18日带领学生参加天安门集会时遇难。 杨德群(1902—1926),湖南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 注字音 寥落( ) 菲薄( ) 踌躇( )( ) 桀骜( ) 租赁( ) 黯然( ) 噩耗( ) 不惮( ) 喋血( ) 尸骸( ) 仆倒( ) 屠戮( ) 浸渍( ) 殒身不恤( ) liáo fěi chóu chú ào lìn àn è dàn dié hái pū lù zì xù 1.仔细听音频,根据文章和背景资料,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提示】《记念刘和珍君》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小节是说写作的缘由,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 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涉及三类人:反动势力、 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他愤怒地控 诉段祺瑞执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 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表达了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则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2.文章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提示】第三至五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第一、二小节交代写作缘由;第六、七小节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3.第一、二小节中是否有提示文章思路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提示】提示性的话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表达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4.第三至五小节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提示】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的经过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5.第六、七小节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提示】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6.文章写于1926年4月1日,在这里作者为什么用“中华民国”来纪年? 【提示】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民国了,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7.“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写出了作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8.作者为什么
文档评论(0)